:::
資料庫查詢時間:656.2863 ms
共 34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天姿國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眾脫俗的美貌。《初刻拍案驚奇》卷三四:「若使是女身,豈非天姿國色,可惜是小和尚了。」《通俗常言疏證.婦女.天姿國色》引《霞箋記劇》:「張麗容天姿國色,絕世無雙。」也作「國色天香」。
|
天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老天誅罰有罪的人。《國語.晉語五》:「晉為盟主,而不修天罰,將懼及焉。」《三國演義》第八○回:「嗣武二祖,躬行天罰。」
2.父母之喪。晉.陶淵明〈祭程氏妹文〉:「昔在江陵,重罹天罰。」
|
鍊石補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洪古時代,自然界發生大變動,天地傾圮、山林大火、洪水泛濫、猛獸四竄食人。於是,女媧氏鍊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天地的四柱、殺黑龍、積蘆灰以止洪水。終於拯救蒼生於浩劫,萬物重生。見《淮南子.覽冥》。也作「煉石補天」。
|
西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印度位在中國西南方,故稱印度為「西天」。《西遊記》第一三回:「眾僧們燈下議論佛門定旨,上西天取經的原由。」
|
不論天有眼,但管地無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官吏貪汙,無法無天,不顧百姓疾苦。宋.洪咨夔〈在其狐鼠〉詩寫成:「不論天有眼,但管地無皮,吏鶩肥如瓠,民魚爛欲糜。」
|
天不憖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悼亡輓詞,原為魯哀公弔孔子之辭。語本《左傳.哀公十六年》:「孔丘卒,公誄之曰:『旻天不弔,不憖遺一老。』」後用在天子哀大臣的輓詞。《文選.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不憖遺,梁岳頹峻。」
|
荀子天道思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荀子對宇宙自然的看法較近乎老子(參見「天論篇」)。超出於傳統「主宰之天」、「命定之天」、「德義之天」以及當時流行「天人感應」的說法,荀子提出「自然之天」的觀念。他認為自然運行,根據一定的法則規律,與道德人事無關。物理自然自生自成,恆常不變,不因人的善惡而施獎懲,也不會因人的好惡而改變常軌。如〔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天不為人之惡寒也輟冬,地不為人之惡遼遠也輟廣」,皆在說明物理自然自有其運行法則,沒有意志欲惡,猶如一具大機器。因此人當明天人分際,一方面隨任自然,不妄圖改變自然;另一方面盡己之職,以人為努力克服自然所帶來的災難,如〔...
|
存天理去人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存天理去人欲」是宋代理學家程頤的主張。宋代理學家多重理欲之辨,而程頤又為其中之最;他在〔伊川語錄〕中指出:「視聽言動,非禮不為,即是禮,禮即是理也。不是天理,便是人欲。……無人欲即皆天理。」他認為「蔽於人欲則亡天理」,「無人欲則皆天理」,把「天理」與「人欲」看作是兩個對立而不能妥協的概念。
在程頤學說中,「理」與「氣」不同,有形上與形下之別;理是天地萬物的本原,是本,而氣則因稟受不同而有善有不善,故程頤的本體論有「理氣二元論」的傾向。由理氣二元引申到人生哲學的理欲問題,程頤亦採二元論的立場,主張理與欲對立,當「存天理去人欲」,如說:「天理人欲常相對,……此進則彼退,此退則彼... |
天狗食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民間對月蝕的看法。傳說月蝕是天上的天狗神張口吞月的結果。但天狗神有口無喉,含含吐吐,始終不能把月亮吞下去。月神不堪其擾,便指示民間,每逢月蝕之夜,燃爆竹,敲鐵鍋、鐵盆,製造巨大聲響以驅離天狗。也作「天狗吞月」、「天狗吃月」。
|
海角天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極遙遠的地方。參見「天涯地角」條。唐.白居易〈春生〉詩:「春生何處闇周遊,海角天涯遍始休。」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