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價值澄清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價值通常係指一種具有階層組織之概念系統,該系統附著於文化模式與社會規範中,成為評判個人行動之是非、優劣、美醜、好壞的標準,它同時內化於個人內心中,隱約影響個人對行動方式之取捨。價值既然是一有組織之概念系統,可以依其層次結構來加以詳述。價值澄清法是以事先設計之活動來教導學生審慎思考之技巧,並藉由學習之過程引導學生對自己之信念、情感、行為,做自我分析、自我反省。經由價值澄清法,學生可釐清自己之價值觀、確立自己之形象,並學到價值行程之過程,進而能在這充滿價值衝突、價值混淆之社會中把持自我,充分發展自我。目錄1 種類2 功能3 ...
家政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生活為重心,培養現代國民所需的基本能力。「家政」具統整IQ與EQ的特質人類求知的方式,至少有兩種模式:分化的、不涉及人的、理論的、與數學推理及科學邏輯的知識,此模式是屬於學科分化的、科學的與理性的知識,也是工具性與運用科技的知識。關連的、與人有關的、務實的、人際推理的及敘事的知識,屬於生活整合的、人文藝術的與感性的知識,也是較屬於溝通詮釋性的及自主解放性的知識。當前學校教育明顯地偏重前者而忽視後者。感性的求知
教訓輔三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的目標各級學校推動「教訓輔三合一整合實驗方案」的主要訴求是建構校內教學、訓導、輔導三合一的最佳互動模式,引進三級預防輔導工作理念,培養老師具有教、訓、輔統整觀念與能力,並配合學校行政組織的彈性調整,結合社區網路資源,激勵一般教師全面參與輔導學生之志願,為學生規建一個更綿密周延的輔導機制。建構輔導的新體制,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應達成五項目標:適性發展、健全人格、多元智慧、社會適應、珍惜生命。在教、訓、輔合作的過程中,如何發展出一套合理的理論及系統?依個人之看法及研究,為達成全人發展的目標,則要從組織機能活化、資源整合和建...
雷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式散文建立獨特的文學風格。他一向不在作品中歸納大道理,在藝術表達上,他保持含蓄的美,以「淺嘗即止」的模式,讓觀看的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他的文章和繪畫,總是給人一種平淡而遙遠的感覺,但並不是清冷孤絕,而是一種有距離的溫度,同時還帶有一些慧黠的趣味。不過,透過這樣精練的文字和淡遠的描述,有心人卻能夠從雷驤看來隨興的文章中,深切的了解了人間萬象。 作品列表 小說、散文《青春》(1985年11月,圓神出版)《映象之旅》(1986年3月,林白出版)《矢之志 》(短篇小說,1987年4月,圓神出版)《雷驤極短篇》(1987年...
課程評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由評量擴大為「目標達成的程度」,並且強調課程目標在課程評鑑上的重要性,此種以目標為依據的「目標模式」課程評鑑途徑,以達成課程的學習目標程度作為判斷學校效能的規準,並且具體地指出某一層面的學校課程改革方案,可以進一步改善,以改變可欲的學生行為組型。 (二)課程評鑑的人員角色 從課程評鑑的人員角色的觀點出發,課程評鑑也可以分為「科層體制式的評鑑」、「專業自律式的評鑑」、「民主多元式的評鑑」等三種分類,以釐清評鑑人員的角色,說明評鑑人員與其贊助者之間的關係或相互影響。 (三)課程評鑑的方式 另外,尚有「形成性評鑑」與...
課程設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課程設計是課程發展中由理論到實際的過程,從課程理論的提出,到課程架構的建立,再到課程模式的完成是一連續性,並且過程相當複雜(司琦,民80,P.207)。學者常將課程設計分為三種模式(models)。目標模式:鮑比特(Bobbit)、查特斯(Charters)、泰勒(Tyler)等,將課程發展視為一種社會工學,課程設計偏重以教育目標為導向,稱為課程設計的「目標
成長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員被假定要對自己負責,並有能力處理曖昧情境和緊張的人際關係。 團體過程成長團體的發展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與步驟,每個團體的過程都不盡相同,因此各家各派根據其理論及經驗都提出了團體進行方向,雖然名詞不大相同,但仍有脈絡可循。吳典武(1976)提出團體進行的四階段:1.參與階段2.轉換階段3.工作階段4.結束階段。Trotzer(1977)認為,團體進行過程則分為五階段:1.安全與信任階段2.接納階段3.責任階段4.工作階段5.結束階段。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成長團體英文關鍵字:Growth Group 參考資料註1. 吳武典...
社會行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自周遭人、事、物所造成的條件或狀況。4. 規範(norm):行為者所屬社會的行事規則、被期待的互動模式。(註2)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社會行動英文關鍵字:social action 參考文獻註1:葉正。社會學詞彙。台北:風雲論壇。 P.367註2:王振寰、瞿海源。社會學與台灣社會三版。巨流。 P.9
家庭韌力(family_resilie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家庭韌力之意涵2 發展家庭韌力的歷程2.1 家庭信念系統2.2 家庭組織模式2.3 家庭溝通過程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家庭韌力之意涵韌力意指為個體從困境中復原的能力,或是指不因困境而受到傷害的概念。而以系統觀點來看,家庭是一個面對及反應事件的單位,家庭如何調適危機事件所帶來的壓力,促使家庭及其成員能夠克服危機,從困境中恢復到原先的家庭狀況,甚至發展更好的家庭功能。 發展家庭韌力的歷程當家庭遇到壓力事件時,若家庭經過以下的歷程,可以促進個體與家庭發展韌力。 家庭信念系統A. 賦予逆境意義:家族面臨危機時,家庭成員...
科際整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科際整合(interdisciplinary)科際整合的模式,是美國中小學最常用的課程統整模式,特別是在中間(middle)學校及高級中學中,更為常見。威爾士與彭迪(J. Wiles & J. Bondi)認為科際整合可採取下列五種取向的一種或更多種:(1)從不同學科中,各取一個主題以及其相關的概念,在同一時間內進行教學(2)每個學科一次只能教一個主題(3)二個以上的學科會共同進行一項活動或計畫(4)每個不同的強調共通的知識或技能(5)二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