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503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馬祖卡舞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發源於波蘭的馬祖維亞(Mazovia),普及於全波蘭。十六世紀即有此舞。原為一種農民舞,由八對或十六對男女舞者組成,舞成一圓圈,並唱波蘭歌曲,以為伴奏。波蘭國歌即採馬祖卡之節奏。從下面的詩歌文,可知馬祖卡舞與民眾之密切關係:馬太死了,躺在木板上,如果人們為他奏一曲,他就會跳起舞來。因為這就是馬祖(Mazur)的靈魂,他雖然死了,可是他不會是靜止不動的。在各種社交集會中,《馬祖卡舞》由領舞者與其舞伴開始,然後順序一對一對參加,直至全體舞者均參加舞蹈。在舞蹈中,男舞者有其壯觀的舞步,女舞者則配合男舞者而舞,但並非純為一種陪襯。配合3/4或6/8之節拍,舞成直線,襯以各種變化的身段與舞步,並在...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冰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陸地區指花式溜冰或冰上舞蹈。
|
狐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四拍子或二拍子的交際舞。為英語foxtrot的意譯。據說源自喜劇演員福克斯(Harry Fox)在西元一九一三年演出齊格飛歌舞劇中所表演的一種小跑步。音樂受繁音拍子(ragtime)的影響,有切分節奏;步伐速度則隨音樂而變化。主要包括走步、快滑步、四分之一旋轉,曾流行於歐美。
|
左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舞樂種類名稱。左舞亦稱左方、左方舞樂。係指由中國大陸傳至日本之唐朝(西元618∼西元907)宮廷宴樂。其中包含中國西域少數民族之樂舞及印度等地之樂舞。日本曾於大寶元年(西元701)在宮中設雅樂寮,有左舞及右舞之編制。左舞之編制有唐樂師十二人,樂生六十人,其後樂師名額漸次增加,凌駕其他樂種之人數。天平八年(西元736)由天竺僧仙那、林邑僧佛哲,將八首林邑樂傳至日本,此八首被編入唐樂,由左方舞樂人員負責傳承。左舞之舞者舉凡進退場,舉手轉身等,均自左足、左手向左轉為基本準則。左舞之服裝以紅色為主。為舞蹈伴奏之樂器計有:鳳笙、龍笛、篳篥三管,羯鼓、太鼓、鉦鼓三鼓及琵琶、箏兩絃,被稱為管弦。現存於日...
《日本史.禮樂志》、《舞樂圖說》。
|
舞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組織。宋代民間節日遊行表演隊伍的總稱。《舞隊》每年臘月下旬即開始活動,正月初一之後日盛,至元宵節達高潮。每當舉行活動,有時多達數十至百隊,隊與隊次第簇擁前後,連亙十餘里,場面極為壯觀。《舞隊》的內容,以民間歌舞為主,還有雜技、武術、音樂等多種技藝表演。通常有《村田樂》、《旱龍船》、《鮑老》、《十齋郎》、《竹馬兒》、《杵歌》等民間歌舞,及音樂演奏《清樂》,武術《掉刀》,還有帶情節的《喬三教》、《喬親事》等戲劇表演形式。這種《舞隊》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河北等地的《走會》或《花會》,陝西的《社火》等,就是繼承發展了宋代《舞隊》的民間綜合性表演形式。
|
舞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弄得、弄到。例:細人仔毋知走去哪位尞,歸身舞到烏疏疏。(小孩子不知跑去哪裡玩,全身弄得黑黑髒髒的。)
|
杯盤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中國傳統道具舞。始自晉朝。《舊唐書.卷二九.音樂志二》:「漢世有橦木伎,又有盤舞。晉世加之以杯,謂之杯盤舞。」
|
對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曲名。一種二拍子的舞蹈,音樂輕快,由八小節組成一個簡單的樂段,一段接一段地重複演奏,每一段都有清晰的舞蹈結構音型。對舞是來自英國鄉村舞,後來被法王路易十四納入宮廷,並把它法國化。侃普拉(André Campra, 1660-1744)和拉摩(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的歌劇常常加入對舞的場合,它的音樂素材是借自嘉禾舞曲(Gavotte)、黎高冬舞曲(Rigaudon)或其他二拍子舞曲。十八世紀後期,對舞流行於法國中產階級的社交場合中,後來發展成方舞(Quadrille),莫札特(W. A. Mozart, 1756-1791)和貝多芬(L. van Be...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
巫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瑪麗.魏格曼(Mary Wigman)於1914編創的作品。此為戴著面具的獨舞作品,配合著節奏明快的打擊樂音,充分表現了女巫邪惡、駭人且詭異的特質,可視為魏格曼表現派作品的代表作。
|
翁;能樂;神樂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名。「翁」為日本能樂的曲名,自古以來在能樂界稱為「神曲」,以別於其他種曲目,作為能樂五種曲目之首曲,自世阿彌《花傳書》中可知,古稱其為「式三番」,乃因曲目由「翁」、「千歲」、「三番叟」等三部歌舞構成,以祈福國泰民安、五穀豐收,作為寺廟神社大祭的儀式歌舞,其唱詞又稱為「神歌」。也是日本一種象徵長壽的儀式舞蹈,當新劇坊落成時演出,視為開張大吉。全版的《能》劇演出持續整天,必由《翁》舞者領銜,內容表現男子一生三階段。首先登場的主角是「翁」,沒有化妝,帶著一只結深紫色細索的黑金色漆盒,他從盒子取下髯鬚老翁木假面,一面以徐緩端莊的動作跳舞,繫上假面;一面以單手拿扇,並吟唱古詞,由兩個鼓和一支笛為舞伴奏...
《日本舞踊辭典》、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