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埃森福克旺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27 年德國埃森市(Essen)的Ruhr區成立了一個應用藝術學院(School of Applied Arts),因此導致了「福克旺舞蹈劇場工作室」(Folkwang Tanztheater Studio)在 1928年的成立,其成員包括了Leeder、Siimola、Cohen、Kahl及Jooss。但在1929年工作室納入「埃森歌劇院」(Essen Opera House),並改名為 Folkwang Tanzbühne,1929至1933年間,舞團演出了大量舞作,均由 Jooss所編作,其中最負盛名者為《綠桌》(The Green Table)。1933年舞團轉移基地至 De...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小馬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羅馬尼亞的儀式舞者。Calus為「小馬」之意,加ar在字尾則指「小馬舞者」,是一群保持古人樣子的男性舞者,現僅存有模糊的儀式而已,主要和驅除惡魔與疾病有關。男子七個人、九個人或十一個人為一組,在聖靈降臨節那天早上起,跳舞穿越鄉間,從日出跳到日落,持續九天,只有吃飯睡覺才稍停息,即使未實際跳舞的時候,也不能站立不動,必須要不停地跳動著。他們全身穿著白色衣服,以絲帶纏繞胸部,穿著靴刺,腳踝繞有鈴鐺,頭戴著用絲帶和花朵裝飾而成的高帽子。成員中除了領導者之外,還有一個執旗者,手拿一根繫有一塊布和大蒜樹枝的竿子,另外一個是「啞人」,或叫「愚人」,持一把劍或一條鞭子,他是一個戴假面的滑稽角色,這個啞人立誓...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沙拉歐;狂歡舞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沙拉歐」為西班牙十六世紀時的一種嘉年華會舞蹈遊戲,形式上像面具舞會(Masque)。跳舞的活動時間很長,如法國的戈蒂雍舞(Cotillon),且舞蹈中角色繁多,大夥兒鬧至深夜。通常在宮廷宴會後舉行,當作娛興節目的功能。一些較老式的「沙拉歐」在舞者中挑選舞王舞后,領著所有角色跳舞。整個狂鬧儀式由「執棒者」(Senor Bastonero)擔任節目主持人,負責舞會順利進行及領導稍後選出舞王舞后。「沙拉歐」以《梅呂哀舞》(Minuet)為開始和結束的舞曲。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旄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六小舞》之一。創作於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是一種由舞者手持犛牛之尾狀的舞具,邊舞邊揮動此舞具,象徵百獸率舞。《旄舞》在周朝,用之於辟雍祭祀禮儀;也是貴族子弟必修課程之一。明朝(1368∼1644)朱載堉認為《旄舞》是《大濩》別名;《大濩》之支派。
《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
殷栗假面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面舞劇名。源自韓國黃海道(Hwanghae)西部的殷栗村,其形成受《鳳山假面舞劇》〔見Pongsan Mask Dance〕和《康翎假面舞劇》〔見Kangnyong〕的影響;此劇除了在五月端午節演出外,也在四月八日浴佛節和七月的中元節表演。戲劇由傳統音樂演奏為背景,其間並間雜有口白貫穿劇情,基本上有點像臺灣常見的歌仔戲,只是舞者多半戴著木刻面具並穿著傳統服飾。此舞劇共分為六幕:一、獅子舞,二、小沙彌之舞,三、八個和尚之舞,四、貴族之舞,五、老僧之舞,六、老嫗、老漢之舞。其中獅子舞、小沙彌之舞和八個和尚之舞,與其他的舞劇相似,含有驅魔辟邪的性質。所演出的內容,多半反射出古典韓國的社會現象,深具...
Woo-il Choi《Korean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1988.
|
蓋爾人民俗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蓋爾人(Gaels)指的是蘇格蘭或愛爾蘭的塞爾特人(Celts),這些人操蓋爾語(Gaelic)、蘇格蘭蓋爾語(Scottish-Gaelic)、愛爾蘭語(Irish)及曼克斯語(Manx)。此詞原蓋爾文字作「The Dannsahd Gael」。許多蓋爾人的傳統舞蹈現今已過時,且乏人問津,但若仔細研究仍可發現一些過去的蛛絲馬跡,如某些舞蹈形式及舞蹈旋律仍可發現它存在於現今的吟頌調與民歌中,且可配上舞蹈。有一些傳統舞蹈改成現代名稱,現列出其中一些蓋爾語之原文:Dannsahd An Dubh Luidnach(青春舞蹈,抹泥而舞),Dannsahd Na´am Boc (公羊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法國雙面鼓;鈴鼓;潭布鈴舞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器名、舞曲名。一、法國南部地區一種長形雙面鼓,它經常和嘉露貝笛(Galoubet)一起演奏。二、鈴鼓。三、十八世紀時的一種法國舞曲,音樂家拉摩(Rameau)和他同年代的其他作曲家曾採用這種舞曲於歌劇中演出,它可能是來自法國南部的民間舞曲。樂曲為2拍子,曲調有時加入一些模仿嘉露貝笛和鼓的聲音,用規則穩定的低音節奏配上活潑生動的旋律。鋼琴曲和器樂曲也有稱為潭布鈴舞曲之作品。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
腰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中國漢族民間舞蹈。流傳於陝西、山西、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等省以及東北地區。各地稱謂不一,陝西稱為《腰鼓》或《花鼓》,山西、山東稱為《打花鼓》或《花鼓》,安徽稱為《鳳陽花鼓》,江蘇、浙江及東北地區亦稱《打花鼓》。腰鼓呈長筒粗腰形,用寬布帶穿於鼓環中,斜挂在表演者左側腰間。表演者雙手各執一鼓槌邊擊鼓邊舞蹈,以強烈多變的鼓點與矯健的舞姿緊密配合。有單人、雙人、四人和集體表演多種形式。常在節慶時間和《秧歌》、《高蹺》、《跑旱船》、《獅子舞》等一起在廣場上演出。《腰鼓舞》歷史悠久,是由花鼓演變而來。《腰鼓舞》流派很多,就其表演風格來看,可分文、武兩類。文腰鼓的鼓點變化豐富,動作比較活潑,技巧性高...
|
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種類名。日本鄉土舞樂以及延年藝的一種。舞樂的種類有「文舞」、「武舞」、「走舞」、以及由兒童跳的「童舞」。純真的兒童為神靈之所在,所以在事神的祭儀中,便常見《稚兒舞樂》、《稚兒舞》的演出。根據《教訓抄》的記載,《迦陵頻》、《五常樂》、《皇》、《清上樂》、《汎龍舟》、《蝴蝶樂》、《登天樂》等八曲,原來便是童舞;另外《體源鈔》中記載的《賀殿》、《萬歲樂》、《輪台》、《打毬樂》、《還城樂》、《蘇利古》等六曲,以及《樂家錄》中記載的《羅陵王》、《納蘇利》、《拔頭》、《散手》等四曲,原來不是童舞,直至近代也視為童舞而跳。童舞演出,不帶假面,打扮的十分漂亮。
《日本舞踊辭典》。
|
皇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周朝用於旱災祈禱的舞蹈。舞者持五彩羽而舞,以象徵鳳凰來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