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小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舞成於周代,相對於「六樂」之為大舞,而稱為小舞,其重要性僅次於大樂。(周禮.春官.樂師)云:「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故小舞由下大夫級的樂師掌管,不同於六樂是由中大夫級的大司樂掌管。小舞係教育貴族少年子弟的六種祭祀舞。
至於小舞的類別及用途,據〔周禮〕鄭司農注云:「社稷以帗,宗廟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鄭玄汪云:「四方以羽,宗廟以人,山川以干,旱嘆以皇。」是因使用道具不同區分為六種:一是「帗舞」,帗係用絲綢長條挑在竿上,舞者以手執帗而舞,用來祭祀后稷,即祭祀土神和穀神。二是「羽舞」,舞者手執白色鳥羽,或說是野雞尾而舞,用來祭祀宗廟或四方之神。三... |
假面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面名、舞劇名。托賓(Topeng)字義為緊貼在臉上的東西,意指假面,十六世紀沿用至今,是峇厘島具有相當代表性的藝術,馬斯(Mass)木雕村的木雕家,有些尤其擅長製作托賓面具和其他舞蹈面具。Topeng一字同時也指托賓舞或托賓劇,在峇厘島一齣普通的托賓劇,有三、四名演員,全都是男性;一整套托賓面具由三十到四十個不等,這些面具依出場順序,整齊無誤的排列在幕棚裡並蓋上白布,表演者藉由更換面具扮演一系列截然不同的角色,肢體動作活靈活現,他們迅速更換面具,進入面具所代表的人物,有如神靈附體。托賓舞劇有許多種形式,都是以所用的面具組係和表演者的風格區別,像《托賓陀》(Topeng Tua)即是相當古典而...
溫慧敏等譯《峇厘島知性之旅系列》。
|
席魯滑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摩洛哥馬拉喀什(Marrakech)的亞特拉斯山脈(Atlas)的席魯人,由全為男人或全為女人表演的圓圈舞蹈。可能有二十位打鼓者及五十到一百位舞者,在一大中庭或一草原上表演。舞者踩著細碎輕巧的步子前後移動,沒有明確的舞步,為輕鬆不費力且吸引人的滑步,在舞者穿著的長袍下,更難窺視舞步,舞者上半身保持靜止不動,僅用手臂作規律性的舉起放下。此圓形舞隊的移動渾然一體,絕非個別舞蹈的集合,觀賞者只見舞者不停地以流暢的動作變換隊形;這個圓圈有時擴大有時縮小,從右到左緩慢移動,宛如一條富彈性的鍊子巧妙地變換成各式各樣的形狀。有時候會有二位獨舞者在圓圈內表演,或站立,或前進,或後退,在平緩圓滑的動作外...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殷栗假面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面舞劇名。源自韓國黃海道(Hwanghae)西部的殷栗村,其形成受《鳳山假面舞劇》〔見Pongsan Mask Dance〕和《康翎假面舞劇》〔見Kangnyong〕的影響;此劇除了在五月端午節演出外,也在四月八日浴佛節和七月的中元節表演。戲劇由傳統音樂演奏為背景,其間並間雜有口白貫穿劇情,基本上有點像臺灣常見的歌仔戲,只是舞者多半戴著木刻面具並穿著傳統服飾。此舞劇共分為六幕:一、獅子舞,二、小沙彌之舞,三、八個和尚之舞,四、貴族之舞,五、老僧之舞,六、老嫗、老漢之舞。其中獅子舞、小沙彌之舞和八個和尚之舞,與其他的舞劇相似,含有驅魔辟邪的性質。所演出的內容,多半反射出古典韓國的社會現象,深具...
Woo-il Choi《Korean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1988.
|
柏加摩舞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舞名。它是來自義大利北部柏加摩(Bergamo)山區的歌曲和舞蹈,這種歌舞可能產生於1430年間。該地區在十五∼十六世紀時為威尼斯共和(Venetian Republic)統治。今日柏加摩舞只有遺留下音樂,舞蹈的部份已無法知曉,僅能從分析音樂的結構和節奏中,去推測和重建舞蹈的形態。現存最早的柏加摩舞資料有三種:一為戈薩尼斯(Giacomo Gorzanis)之資料《Salterello Dito Il Bergamasco》(1564),它的音樂顯出一種輕快,類似跑跳步的舞蹈節奏。第二種資料是來自阿塞以歐洛(Filipno Azzaiolo)1589年寫的柏加摩舞歌詞,這些歌詞是用柏加摩方言...
《International Encyclopelia of Dance》1998.
|
影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影舞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手指舞或木偶舞的方式,做出實際的影子;一種是悼念祖先的舞蹈,由活人舞者扮演先祖形體,出現在週年追思祭典上,以示安撫或歌頌。希伯來形式稱「 Chayyim」,一直持續至中世紀末,變成「種族復仇者」(Der Golem)模式,波斯保存之,並視為詩人之責,此後便有了「影子歌手」這階層或行業。瀕臨印度東海岸,有處小地方叫塞來開拉(Seraikella),當地的《裘舞》者〔見Chhau〕,每年為祖先表演慶祝「羅摩戰役」;在摩洛哥(Morocco)有一種由男孩表演,難以分辨身份的男性舞蹈,此即為人所知的席魯男舞者(Shleuh),乃源自相同根源。蘇格蘭有首輕快歌曲,經翻...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美國舞蹈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1934年成立,為現代舞編舞者及舞者提供製作與服務的機構,並以每年暑假舉辦的舞蹈節而聞名。其宗旨在提高大眾對現代舞的關注。工作項目包括邀請美國及國際間的舞者到美國演出;推出全國性的電視節目及編舞課程;每年主辦為期六週的舞蹈營,供年輕舞者及專業舞者進修;頒發獎學金及Samuel H. Scripps American Dance Festival Award獎項給有卓越成就的現代舞蹈家;舉辦專家的演講;與法國、中國大陸,及日本維持交流計畫;推出「全國編舞計畫」(National Choreography Project),包括一項由年輕的編舞者與作曲者在短期內共同發展新作的人才培植計畫。國...
《Encyclopedia of Associations》33rd ed., 1998.
|
狐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四拍子或二拍子的交際舞。為英語foxtrot的意譯。據說源自喜劇演員福克斯(Harry Fox)在西元一九一三年演出齊格飛歌舞劇中所表演的一種小跑步。音樂受繁音拍子(ragtime)的影響,有切分節奏;步伐速度則隨音樂而變化。主要包括走步、快滑步、四分之一旋轉,曾流行於歐美。
|
霹靂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舞蹈。起源於美國,舞者倒立身軀,以頭、肩、背等為支點舞動雙腿,以使身體旋轉或打滾。
|
基羅夫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基羅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源自1738年俄國安娜(Anna I. Vanovna 1693-1740)女皇時代為宮廷舞蹈成立的一個舞蹈學校(此學校後來為列寧格勒編舞學校),由法國芭蕾教師Jean-Baptiste Lande負責訓練舞者,成功的揉合當時歐洲的頂尖風格與俄國民族舞蹈形式。1738年波修瓦(Bolshoi)劇院建成,舞團定名為「聖彼德堡芭蕾舞團」(St. Petersburg□s Ballet),在此俄國首位本土編舞家Ivan Valbergh上演了其芭蕾舞作。「聖彼德堡芭蕾舞團」的風格其後主要由Charles-Louis Didelot所塑造,逐漸拋開宮...
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