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干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又名《兵舞》。《六小舞》之一。創作於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是一種由舞者持干而跳的《武舞》之一種。周朝時,此舞用以祭祀山川,也是貴族子弟必修課程之一。明朝(1368∼1644)朱載堉認為《干舞》是《武舞》之別名;《武舞》之支派。
《周禮.卷二十三,卷十二》、朱載堉《樂律全書》。
|
小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舞成於周代,相對於「六樂」之為大舞,而稱為小舞,其重要性僅次於大樂。(周禮.春官.樂師)云:「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故小舞由下大夫級的樂師掌管,不同於六樂是由中大夫級的大司樂掌管。小舞係教育貴族少年子弟的六種祭祀舞。
至於小舞的類別及用途,據〔周禮〕鄭司農注云:「社稷以帗,宗廟以羽,四方以皇,辟雍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舞。」鄭玄汪云:「四方以羽,宗廟以人,山川以干,旱嘆以皇。」是因使用道具不同區分為六種:一是「帗舞」,帗係用絲綢長條挑在竿上,舞者以手執帗而舞,用來祭祀后稷,即祭祀土神和穀神。二是「羽舞」,舞者手執白色鳥羽,或說是野雞尾而舞,用來祭祀宗廟或四方之神。三... |
華沙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785年成立於波蘭華沙。十七世紀中期波蘭的芭蕾表演只是宮廷文化的一部分,但到了1785年奧古斯都大帝(Stanislaus Augustus)頒佈了保護三十名波蘭舞者的命令後,第一支職業舞團「國際吾皇芭蕾舞團」誕生於焉。在浪漫派時期,「華沙芭蕾舞團」被視為歐洲芭蕾舞團的大老,「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和「聖彼得堡瑪林斯基劇院芭蕾舞團」也望塵莫及。該團演出舞碼包括了歐洲最有名的芭蕾舞劇及當時波蘭著名編舞家如塔伊歐尼(Flippo Taglioni)、卡羅.布拉西斯(Carlo Blasis),恩利可.卻革堤(Enrico Cecchetti)、都瑞奇諾維奇(Roman Turezynovei...
舞團節目單簡介,1990年及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虎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日本民俗舞蹈,屬風流藝中「化裝舞」的一種。雖名為《虎舞》或《虎踊》,實際上是將獅子當成老虎,例如熊本縣阿蘇郡阿蘇町的《阿蘇虎舞》,便是使用獅子頭跳的獅子舞系統的舞蹈。在阿蘇神社演出《出端之舞》、《十禪寺》、《玉振》等曲來奉神,以祝禱豐收;之後便巡行各部落。在神奈川縣橫須賀市野比中村白髭神社的《虎舞》,以及同市浦賀濱町為朝神社的《虎踊》是兩人獅子的演出。起源不詳,據說傳自下田。老虎有親子兩匹,由穿唐服戴唐冠,年約五十的大人及十二、三歲的兒童飾演,另有少年和藤內的角色登場演出,在三味線、笛、太鼓、鉦等樂器的伴奏聲中,演出《虎返》、《谷渡》、《一本杉》……等數個曲目,最後由和藤內踏住虎頭,制服老虎,...
《民俗藝能辭典》、《日本舞踊辭典》。
|
序舞;開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 是指幕間舞蹈。在十七、十八世紀中,每齣芭蕾舞劇通常有五幕之多,而每幕都會呈現一位或一群舞者,擔綱開場的舞蹈。 是指大雙人舞〈grand pas de deux〉中,芭蕾女星與舞伴進場的舞蹈。
Gail Grant《Technical Manual an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Ballet》1982、Gretchen Ward Warren《Classical Ballet Technique》1989、Agrippina Vaganova《Basic Principles of Classical Ballet》1969.
|
荷蘭國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1961年「荷蘭國家芭蕾舞團」的創始者,蘇妮雅.蓋思凱兒(Sonia Gaskell, 1904-1974)結合該團與瑪夏.魏咪(Mascha ter Weeme)的「阿姆斯特丹芭蕾舞團」,成為令人傲視全球的芭蕾舞團。起先兩人共同領導該團,而後由蓋思凱兒獨撐大局,直至1968年之後,才與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凱生(Kaesen)共同主持舞團。(丹茲克亦是1959年「荷蘭舞團」Nederlands Danse Theater成立時的創辦人之一。)由於舞團早期舞碼多而無當,故被形容為編舞家的超級市場,直到1971年丹茲克擔任藝術指導後,始改善情況,且盡力維護該團古典舞碼...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席魯滑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摩洛哥馬拉喀什(Marrakech)的亞特拉斯山脈(Atlas)的席魯人,由全為男人或全為女人表演的圓圈舞蹈。可能有二十位打鼓者及五十到一百位舞者,在一大中庭或一草原上表演。舞者踩著細碎輕巧的步子前後移動,沒有明確的舞步,為輕鬆不費力且吸引人的滑步,在舞者穿著的長袍下,更難窺視舞步,舞者上半身保持靜止不動,僅用手臂作規律性的舉起放下。此圓形舞隊的移動渾然一體,絕非個別舞蹈的集合,觀賞者只見舞者不停地以流暢的動作變換隊形;這個圓圈有時擴大有時縮小,從右到左緩慢移動,宛如一條富彈性的鍊子巧妙地變換成各式各樣的形狀。有時候會有二位獨舞者在圓圈內表演,或站立,或前進,或後退,在平緩圓滑的動作外...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影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影舞存在兩種形式:一種是手指舞或木偶舞的方式,做出實際的影子;一種是悼念祖先的舞蹈,由活人舞者扮演先祖形體,出現在週年追思祭典上,以示安撫或歌頌。希伯來形式稱「 Chayyim」,一直持續至中世紀末,變成「種族復仇者」(Der Golem)模式,波斯保存之,並視為詩人之責,此後便有了「影子歌手」這階層或行業。瀕臨印度東海岸,有處小地方叫塞來開拉(Seraikella),當地的《裘舞》者〔見Chhau〕,每年為祖先表演慶祝「羅摩戰役」;在摩洛哥(Morocco)有一種由男孩表演,難以分辨身份的男性舞蹈,此即為人所知的席魯男舞者(Shleuh),乃源自相同根源。蘇格蘭有首輕快歌曲,經翻...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德爾維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舞名。阿拉伯宗教舞蹈。Dervish源自Derwish或Darwesh,此名詞被伊斯蘭教用來泛指任何一個信徒團體中的每一個成員;而全部信徒聚會的宗教禮拜通常稱Zhikr,持續約一小時,該場合會唱聖歌和跳舞,演奏鼓和笛。《德爾維希舞》為一種圓舞,由稱為Mevlevi(或Mawlawiya)的回教德爾維希會所行的儀式舞蹈,他們每星期五晚上在「sinankhane」(木質地板的圓形建築)內集會,隨著橫笛音樂跳舞,舞蹈之目的不在提供韻律娛樂表演,而是引發舞者陷入精神恍惚的狀態,人數為十二至二十個男性,每一個德爾維希以右足為軸旋轉,持續半小時到一小時,甚至有一些傳說指神聖者可持續迴旋數個晝夜。所穿的...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殷栗假面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假面舞劇名。源自韓國黃海道(Hwanghae)西部的殷栗村,其形成受《鳳山假面舞劇》〔見Pongsan Mask Dance〕和《康翎假面舞劇》〔見Kangnyong〕的影響;此劇除了在五月端午節演出外,也在四月八日浴佛節和七月的中元節表演。戲劇由傳統音樂演奏為背景,其間並間雜有口白貫穿劇情,基本上有點像臺灣常見的歌仔戲,只是舞者多半戴著木刻面具並穿著傳統服飾。此舞劇共分為六幕:一、獅子舞,二、小沙彌之舞,三、八個和尚之舞,四、貴族之舞,五、老僧之舞,六、老嫗、老漢之舞。其中獅子舞、小沙彌之舞和八個和尚之舞,與其他的舞劇相似,含有驅魔辟邪的性質。所演出的內容,多半反射出古典韓國的社會現象,深具...
Woo-il Choi《Korean Traditional Folk Culture》1988.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