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1159.5395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卡波艾拉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卡波艾拉舞是巴西一種武術形式的舞蹈,使非洲黑奴能在舞蹈的掩飾下,練習自衛與戰鬥技巧。這種舞施行於巴伊亞省(Bahia)呈現兩種風格,分別由兩個不同非洲族群 ── 安哥拉的班圖人(Bantu from Angola)以及奈及利亞的約魯巴人(Yoruba from Nigeria)所發展出來。安哥拉卡波艾拉舞(Capoeira Angola)的伴奏樂器是貝林堡(berimbau,以葫蘆及單弦琴弓做成),當警察出現時,彈奏者可以改變樂器發出的聲音來警告卡波艾拉舞者。直到現在,樂手仍可藉著設定與改變節奏的形式來掌控舞蹈動作。在跳安哥拉卡波艾拉舞時,身體低沉而蜷曲,舞者將體重放在單手或雙手以及雙腳上。安...
Catherine Evleshin《Capoerira at the Crossroads》UCLA Journal of Dance Ethnology.
|
街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在街頭各處可隨興而跳的舞。起源於美國黑人聚集的社區,早已風靡全球。由許多各種不同的舞法所構成,不似正統舞蹈般有華麗的動作和舞步,但需要更高超的技巧。[例]街舞、饒舌歌已並列為美國重要的街頭文化。
|
領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是指芭蕾舞劇□群舞(corps de ballet)的領舞者。
Gail Grant《Technical Manual and Dictionary of Classical Ballet》1982、臺灣商務印書館《袖珍法漢詞典》1998。
|
波爾卡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舞蹈。波爾卡為英語polka的音譯。起源於波希米亞民間,通常由二人同舞,配以二拍節奏的舞曲,快速活潑。也譯作「波加舞」。
|
伯明罕皇家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其歷史可劃分成幾個階段;1931年Ninette de Valois成立了「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Vic-Wells Ballet),在倫敦的老維克劇院(Old Vic)以及莎德斯威爾斯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er)演出,1940年,莎德斯威爾斯劇院被德軍轟炸破壞,舞團改為巡迴英國演出,並改名為「莎德斯威爾斯芭蕾舞團」(Sadler's Wells Ballet)。1946年舞團應邀入駐皇家歌劇院(Royal Opera Theater),de Valois遂在莎德斯威爾斯劇院成立第二團,名為「莎德斯威爾斯歌劇院芭蕾舞團」(Sadler's Wells Theat...
Birmingham Royal Ballet 網站http://www.brb.org.uk/history.html 及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
|
古希臘武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為青年戰士訓練中的一環。在極輕快地笛音伴奏下,青年戰士手持矛盾,學習如何以快速的動作,攻擊敵人,避開敵人毆打及兵器的戳刺,柏拉圖在《法律》(The Law)一書中以此舞為所有戰舞的代表。溯自都利亞(Doric)時,有人以克里特島(Crete)或斯巴達為此舞的起源地;有人認為係皮洛斯(Pyrrhicos)所發明,故得此名。在西元前六世紀此舞於雅典由青少年在大神殿及小神廟表演。西元前七世紀的斯巴達,此舞為軍事課程中重要的項目之一,男孩從五歲即開始學習。此舞在公元三世紀的斯巴達,由十五歲以上的男孩表演,其他地方則變成「酒神舞」(Dionysiac Dances)中的一種;舞者手持火炬替代...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白翎雀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元代舞蹈。白翎雀生於烏桓朔漠之地,雌雄和鳴,自得其樂,能制猛獸,猶善擒駕鵝。《白翎雀》是元代非常著名的《荅罕曲》,又名《白翎雀操雙手彈》,是用箏演奏的曲子。楊維禛《元宮詞》:「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大金優諫關卿在,伊尹扶湯進劇篇」。據傳為元世祖忽必烈命伶人碩德閭作曲,以西河伶人火倪赤彈得最好,而女真的舞伎舞得輕盈美妙。元人張昱《白翎雀歌》:「西河伶人火倪赤,能以絲聲代禽臆。象牙指撥十三弦,宛轉繁音哀且急。女真處子舞進觴,團衫鞶帶分兩旁。玉纖羅袖柘枝體,要與雀聲相頡頏。朝彈暮彈《白翎雀》,貴人聽之以為樂」描述極為真實生動。
|
蜂飛蝶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獨幕芭蕾舞劇。由狄亞格烈夫俄國芭蕾舞團(Les Ballets Russes de Serge de Diaghilev)於1924年1月6日,在蒙地卡羅(Monte Carlo)首演。尼金斯卡(Nijinska)擔任編舞;浦朗克(Poulenc)作曲;勞倫絲(Laurencin)舞台設計。舞者包括尼金斯卡、南區諾娃(Nemtchinova)、徹妮區娃(Tcherincheva)、索柯洛娃(Sokolova)、維查克(Vilzak)、瓦吉可夫斯基(Woizikovsky)、吉維瑞夫(Zverev)……等。整齣作品略帶爵士風格,主要敘述20年代法國南部一個舞會中,年輕人互相炫耀、男女間曖昧...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鬥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為印尼、峇厘島(Bali)等各地皆有的一種戰鬥舞蹈,由兩男子持木杖表演,它設計成為有韻律且很重要的半軍事訓練的形式,與日本的劍道(Kendo)類似。近來較進步的形式則以模擬或真實之竹劍進行表演,亦有徒手摔角代替武器。鬥舞(Pentchak)亦有極罕見而細膩的動物韻律,如貓打架的動作。近年亦已出現由女子演出的Pentchak,動作較接近神迷(Trance)模式,而非真正節奏性打鬥。具有義大利與法國風格的Pentchak舞蹈有其專屬之衣飾,稱為Ke-mbung□an。鼓、長笛、鐃鈸為舞蹈伴奏樂器。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隊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宋代的歌舞。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