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波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起源於波蘭的三拍子慢步曲。源出於波蘭民間,後被波蘭宮廷所採用,經常在宮廷儀式、行列中演奏。十八世紀起在歐洲各國普遍流行,十九世紀波蘭名作曲家蕭邦曾採用此體裁完成鋼琴獨奏曲十六首。也譯作「波羅奈斯」。
七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漢代著名蹈。人足踏盤、鼓而,因所用之盤一般為七個,故名。亦稱《盤鼓》。此盛行於漢魏時代。張衡《七盤賦》:「歷七盤而屣躡。」王粲《七釋》:「七盤陳於廣庭。」卞藍《許昌宮賦》:「與七盤其遞奏。」山東濟南漢畫像石的《盤鼓》是七盤一鼓,人是一男子。山東歷城黃台山漢畫像石也是七盤一鼓,人是一女子。山東嘉祥武氏祠漢畫像石,只有五個鼓而無盤,是稱為《鼓》的一種。從漢畫像石中可以印證,所用的盤和鼓的數目,有的是七盤、有的少於七盤。人有男有女,有獨亦有群,有的似有簡單情節,如掄鼓或技巧比賽。人在踏盤的同時,有的巾、袖,或踩鼓下腰,或按鼓倒立、或身俯鼓面,手、膝、足皆觸鼓面拍...
嘎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傣族群眾自娛性民間蹈。流傳於雲南省西雙版納、德宏、思茅、臨滄等傣族聚居區又稱《嘎光洪》、《嘎 羌》、《煩整》等。直譯為《跳鼓》,意譯為集中在鼓周圍跳的蹈。每逢節日集會、嫁娶建房、豐收之後或高興時,只要敲起鼓,男女老少就會不約而同地蹈起來。它不拘形式、不分時間地點,沒有規範的動作要求,那裡有鼓聲,那裡就有嘎光的人群。特別在豐收的季節裡,人們要跳三天三夜,「穀子黃、傣家狂」,就是嘎光的真實寫照。由於流傳較廣,各地表演形式略有不同,除圍著鼓跳外,有的地區有兩婦女挑鋩在中間,邊打邊,有的地區除兩挑鋩婦女外,還有兩名歌唱者及擊鼓、鋩、者在中間,群眾圍圓,手持鮮花和手巾起,歌唱者唱完最後一...
阿勒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名。十五世紀義大利蹈大師 Guglielmo Ebreo(亦名Giovanni Ambrosio, 1420-1481)認為阿勒曼是四拍子的關德爾拿尼亞(Quadernaria)。十六世紀中葉樂譜所記述的阿勒曼是二拍子,這種音樂緊接於三拍子的曲之後用同一音樂之主題演奏。蹈大師阿爾波(Thoinot Arbeau, 1519-1596)記述的阿勒曼是簡單的雙人進場,步法不斷重複:先向前或向後移三步,然後加上一個單腳懸空姿勢,該姿勢稱為Grève。阿爾波指出該是德國古代的世俗蹈。從十六世紀後期到 十七世紀初,阿勒曼雙人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形式與變化,十七世紀由於蹈組曲的發展...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ionary of Music》1986、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東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納西族東巴教祭壇上東巴跳的蹈。流傳於雲南省納西族自治縣、迪慶藏族自治州中甸縣等納西族聚居區。約有九百多年歷史的東巴教,擁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經中的《蹉模》,就是專門記述蹈的經書,也就是譜。書中記錄了東巴蹈的內容、跳法、圖形、蹈形式、使用的道具服裝等,還有不少東巴蹈未記入《蹉模》中,至今仍保留在東巴的記憶裡。東巴基本上分為兩大類:一類為表現神的,如《什羅蹉》(東巴教始祖丁巴什羅)、《優麻蹉》(護法神)等;一類為表現動物的,如老虎、 牛、獅子、飛龍、金鹿、孔雀等,這些動物也多為神的座騎。每一類又有極為豐富和複雜的內容。如表現東巴教始祖丁巴什羅的《什羅...
荷蘭國家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1961年「荷蘭國家芭蕾團」的創始者,蘇妮雅.蓋思凱兒(Sonia Gaskell, 1904-1974)結合該團與瑪夏.魏咪(Mascha ter Weeme)的「阿姆斯特丹芭蕾團」,成為令人傲視全球的芭蕾團。起先兩人共同領導該團,而後由蓋思凱兒獨撐大局,直至1968年之後,才與丹茲克(Rudi Van Dantzig)、凱生(Kaesen)共同主持團。(丹茲克亦是1959年「荷蘭團」Nederlands Danse Theater成立時的創辦人之一。)由於團早期碼多而無當,故被形容為編家的超級市場,直到1971年丹茲克擔任藝術指導後,始改善情況,且盡力維護該團古典碼...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菲律賓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菲律賓芭蕾團」是菲律賓文化中心常駐表演團體,在愛麗絲.瑞絲(Alice Reyes)的藝術指導下,「菲律賓芭蕾團」對菲律賓的蹈發展,以及提高國人對蹈的了解和欣賞能力,她付出了莫大的貢獻。團的歷史從1970年於菲律賓文化中心劇院舉行的「愛麗絲瑞絲與現代」開始。1970年四月瑞絲與艾迪.耶雷哈(Eddie Elejar)成立了第一屆菲律賓文化中心暑期蹈工作室,隨後文化中心又成立蹈學校。該團於1974年正式成為文化中心的常駐性表演團體後,易名為「菲律賓芭蕾文化中心蹈團」。由於該團在國際間漸享有盛名,於l981年便正式更名為「菲律賓芭蕾團」。團在菲律賓芭蕾文化中心與企業界...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89年。
狂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沉迷於酒食歌之中。宋.范成大〈玉樓春.雲橫水繞芳塵陌〉詞:「藍橋仙路不崎嶇,醉狂歌容倦客。」元.關漢卿《魯齋郎》第四折:「我這裡醉狂歌,繁華夢已參破。」
山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原住民蹈的舊稱,泛指臺灣原住民族的傳統蹈。
火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形式。火炬始於史前時期夜間活動儀式的實施,火有照亮洞穴,能在森林中堅壁清野的功能,人類藉由火炬表示對火的操控,同時也做為人類生活的表徵。長久以來,人類不斷地嘗試如何可使火焰維持長久,且極力尋求易於燃點的的物質和技術方法,歷史記載上有松木炬,各式各樣的焦油以及樹脂等等。在歐洲諸城鎮,火炬是數世紀以來凡任何夜間蹈不可或缺的,即使在大廳內舉行時亦然,有的裝燈,有的燃油,甚至還有加入橄欖油者。在某些宗教節慶,例如回教的莫哈蘭節(Moharram,回教教曆正月)及印度的排燈節(Diwali),慶典中閃爍的油燈,有如「一千零一夜」,後來也採用蠟燭,甚至燈泡,不過意義上都和火炬有關。在義大利、法國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