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鴨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的蹈與歌謠,遠早於電影銀幕上擬人化的唐老鴨(Donald Duck),有時常被小孩們叫為「呱!呱!」。隊形以直線開始,唱著「我看見一隻船啟帆」(I Saw a Ship Sailing),此種版本顯然將老《卡露》(Carole)和少年所跳的合併起來,小孩們唱這些歌詞時是圍成一圈,邊唱邊模仿鴨子,而非船隻。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華盛頓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華盛頓芭蕾團」建立於1976年,團包括兩個基本機構;其一是由本團的藝術總監瑪麗.戴(Mary Day)於1944年組成之「華盛頓芭蕾學院」,另一是常設性的芭蕾團,即「華盛頓芭蕾團」。l961年,瑪麗.戴在美國政府的補助下訪問蘇俄,觀摩著名的「蘇俄芭蕾學院」,其嚴緊的教學方式帶給日後「華盛頓芭蕾學院」的教育型態奠下極深厚的基礎,而成為美國第一所融合蹈課程於大學的學校。1976年,華盛頓芭蕾團也應運而生:匯集學校中具有才華、天份之年輕者和當今最好的碼。l977年,學科方面的課程結束了,但是蹈術科方面的課程卻仍舊持續至今。素聞年輕者及編家吳諸珊(Choo-San Goh...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88、及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 1987》.
火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形式。火炬始於史前時期夜間活動儀式的實施,火有照亮洞穴,能在森林中堅壁清野的功能,人類藉由火炬表示對火的操控,同時也做為人類生活的表徵。長久以來,人類不斷地嘗試如何可使火焰維持長久,且極力尋求易於燃點的的物質和技術方法,歷史記載上有松木炬,各式各樣的焦油以及樹脂等等。在歐洲諸城鎮,火炬是數世紀以來凡任何夜間蹈不可或缺的,即使在大廳內舉行時亦然,有的裝燈,有的燃油,甚至還有加入橄欖油者。在某些宗教節慶,例如回教的莫哈蘭節(Moharram,回教教曆正月)及印度的排燈節(Diwali),慶典中閃爍的油燈,有如「一千零一夜」,後來也採用蠟燭,甚至燈泡,不過意義上都和火炬有關。在義大利、法國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郊祀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祭祀禮儀蹈。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山川、四方、四季、日月星辰等自然神,在郊外舉行祭祀禮儀,如屬大祀或中祀多有樂。如周朝(西元前11世紀∼西元前256)以《雲門》之祭天,《咸池》祭地祇,《大韶》祭四方神靈,《大夏》用於山川。漢朝(西元前 206∼西元220)制定郊祀禮儀制度,規定樂;依每年農耕週期,迎接時節之氣;當迎春時,在東郊舉行迎春祭禮,以八佾六十四人《雲翹》;迎夏,祭於南郊,以八佾六十四人《雲翹》;早秋,先立秋十八日,於中土祭黃帝後土,以八佾六十四人《雲翹》及《育命》二;立秋之日,祭於西郊,《育命》,仍以八佾六十四人為之。迎冬之祭在北郊舉行,以八佾六十四人《雲...
《周禮.卷二十二》、《後漢書.禮儀志》、《元史卷七十二》、《明史.卷十七,卷一百九十六》。
深展示臺;三面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設備用語。一種三面由觀眾圍繞,也比一般表演臺低的平臺式劇場。這種臺形式的優點是:一邊可放垂幕、佈景和方便演員們的進出場,同時又和觀眾保持親密的關係。目前世界上採用這種臺的劇院有:美國明尼亞波利斯的戈特利劇院(the Guthrie),加拿大安大略省史塔佛的莎士比亞紀念劇院(the Shakespeare Memorial Theatre)。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卡力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名。西印度群島千里達島(Trinidad)的一種地方歌謠。現漸成為主要的跳歌曲(Song-Dance),者邊唱邊跳,歌詞是英語、法語或混合非洲式押韻的即興作品,主題多為時事,採諷刺風格;源自十八世紀,在殖民地區中,民謠歌手(Shatwel)唱一些諷刺性的歌,諷刺社區裡不受歡迎的人,後來這些歌和Kalinda混合在一起,而變成嘉年華會的一部份。伴奏樂器用鼓或響葫蘆(maraca),也有自製的,如廢棄的油桶或汽油罐,然後以貼上塑膠皮的棍子敲打。卡力騷蹈包括《Shango》、《Bongo》和《凌波》(Limbo)。
筆弄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賣弄文筆寫作文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為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為遊辭所埋矣。」
悲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十四世紀歐洲風行的歌,又稱「Lamento di Tristan」,歌詞中表達的是哀傷的格調。塞爾特(Celt)蹈《豎琴樂》(Planxty)另有一名稱,即「悲歌」(Lamento)。以上二者似乎都和法國普洛凡斯(Provence)字源「planc」或「planh」有關,意為法國南部吟遊詩人(Troubadour)歌中哀傷之獨特風格。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流行於法國西北部之布列塔尼(Brittany)。為一種4/4節拍之棒。方式有二:一種由一男一女表演,一種由一男二女表演。第一種方式表演時,男女者相對而立,兩手各持一棒,向前平舉,繞圈而轉。然後高舉棒子超過頭,女者反時鐘方向轉身,穿過棒子。有時兩人亦同時向相反方向轉身,不穿過棒子。另一種一男二女表演時,男者立於中間,兩手各持棒的一端,兩女者分之立左右,各持男者手中棒的另一端。然後女者先後通過高舉之棒子,並由男者指揮女者之動作。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大英之(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宋朝(西元960∼1279)禮儀蹈。治平四年(1067)學士院建議;以《大英之》祭祀英宗(1063∼1067)廟。其後高宗南渡,經營多難,於紹興十五年(1145)命學士沈虛中作歌曲,以薦太廟、圜丘、明堂。尋又內出御製郊祀大禮天地、宗廟樂章,及令宰執、學士院、兩省官刪修郊祀大禮樂章,改用《治隆之樂》祭英宗廟。
《宋史.樂二,樂五》。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