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13.77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跨步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名。威爾斯地區的快步蹈,有「大步跨」之動作,可稱是《吉格》(Jig)的一種,亦用以稱呼威爾斯式的《嘉拉德》(Galliard),有時此也以《歡悅》(Hoyw-ddyn)稱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跳躍娃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此為法國利茅辛(Limousine)地區最普遍的歡慶蹈,此詞本為「跳躍娃娃」或「跳躍玩偶」之意,具有西班牙的背景,現今仍風行於柏利(Berry)、魯西永(Rousillon)地區的婚宴上。此以華爾茲的節奏跳,形式為對,所使用的樂器為搖弦琴(hurdy-gurdy)。蹈有「序」、八種形(figure)、和「退場」(sortie)等。對對者依序入場,男者握其女伴的右手,置於臉部高度,跳著滑步、華爾茲步、巴士頓步後,者形成兩行,面對面。第一和第三形是相同的,伴左、右手相繫,配合著節奏搖擺,男者牽女伴在其右臂之下順時鐘方向旋轉,之後,換邊反覆。第二、六、八形是一般...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支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手畫腳。《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一:「王俊有了酒意,做出財主的樣式,支手腳的發揮。」《醒世姻緣傳》第九回:「連那些狼虎家人,妖精僕婦,也都沒個敢上前支手腳的。」
筆弄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賣弄文筆寫作文章。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議對》:「若不達政體,而筆弄文,支離構辭,穿鑿會巧,空騁其華,固為事實所擯;設得其理,亦為遊辭所埋矣。」
酒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菲律賓民俗蹈,起源於潘加西納(Pangasinan)的貝安邦(Bayambang),在潘加西納,Binasuan一字為使用酒杯之意,跳者運用三個酒杯,杯子內各盛半杯水,兩手掌中各放一杯,另一杯放在頭頂,整支展現高超的平衡感,動作優美,技藝奇特,從蹈開始到結束,酒杯始終在原位,不論連續快轉、坐下甚至在地板上滾動,酒杯裡的水都未見滴下來或濺出來,步多採華爾滋步。此通常只由一個女孩表演,不過有時也可以二人或三人;甚至更多的女者排成團體陣式一起表演,蔚為奇觀。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Dances Ⅱ》1960.
阿巴奈拉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一種菲律賓蹈,基本上以起源地古巴哈瓦納(Havana)的音樂為名,在西班牙殖民時期傳入菲律賓,並混合了菲律賓人自己的蹈特性,有些類似於阿根廷探戈〔見Tango〕;多數的《阿巴奈拉蹈》來自潘加西那(Pangasinan)和伊洛卡斯(Ilocas)一帶。《Habanera de Soltera》是由已訂婚的準新人,在婚禮前的第五個儀式中所跳的(共有七個儀式),當天男女雙方親戚都要聚在準新娘家,宴後,這對夫妻就會表演這支含情脈脈的蹈,中表現出濃情蜜意與期待結婚的喜悅。此著重腿部和足部的動作,包括滑步、屈膝和單足跳,同時有典型的手部動作,稱為「Kewet」,就是半握拳,手腕外旋而且...
《An Essay on the Spanish Influence on Philippine Danc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印度及中世紀英格蘭都有「蛋」,皆為一種技巧性表演的蹈。印度的「蛋」由女者獨,另配五名男樂師一同表演。女者頭上頂著約直徑二十吋的柳枝頭箍,並繫上三十條細線繩,每一條線尾以活結飾著一顆玻璃珠。女著先以一籃鮮雞蛋示觀眾,隨即跟著緩緩的樂音起,音速瞬間加快,女者急速地旋轉。她一邊快速旋,一邊由手中的籃內取出雞蛋,隨即將蛋溜入頭部的活結內,且以輕巧的手指將蛋繫在線繩上。直至三十個蛋全上了頭箍,無一顆蛋在蹈中失手。女者仍持續旋轉動,蛋環恍若光圈,蹈在樂音中越加快速,女者動作圓滑且確實,其精湛技巧表露無遺。隨後,她需將環狀動的蛋一一拆回籃內,且絲毫不影響她的蹈。畢,...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四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見佾》。
農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朝鮮族民間樂。是具有農耕生活特徵的傳統民間蹈。古代農業大豐收後,人們聚集一起,飲酒歌,後來發展成為農忙季節農民自行結成的一種自娛活動。在夏收農忙時,農民結伴去大田勞作,在轉換勞動地點的路上,邊行進、邊歌,以此調解勞逸的民俗活動。到李朝時代後期(公元1392∼1910)更為盛行,已有一套完整的組織和表演形式,為和當時盛行於宮廷的樂相區別,才有了「農樂」之稱。隨著經濟生活的不斷改善,《農樂》更為豐富多彩,伴奏樂器有:嗩吶、太平簫、杖鼓、法鼓;表演中增加了官吏、獵人、農婦、假女(男扮女)、童等人物;以及《小鑼》、《杖鼓》、《假面》、《象帽長纓》等節目。
羅雄岩著《中國民間蹈文化教程》。
毛利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紐西蘭毛利人目前仍保留的節慶或祭典之蹈與歌曲,主要分為潑伊(poi,女性蹈)和哈卡(haka,男性蹈)。《潑依》為動作加上歌曲組合而成的蹈,有時使用繫有特殊小球的繩子,此小球是用乾蘆葦或亞麻編製而成;目前一些新式潑伊(rangi-poi)已大不同於往昔的划船歌或是由部落長老所掌控的聖。男性的哈卡,包含勇猛的戰爭蹈,像peruperu或tutu-ngarahu都有激烈的動作,《哈卡》〔見Haka〕是很律動地邊用足重踏邊用手拍擊股側,而且歌聲高亢,表情十足,歌詞內容大都與戰爭有關;有時也採用現代版的《卡力騷》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