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帕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烏克蘭(Ukraine)傳統的男性民俗蹈,並以活力充沛的跳躍聞名,蹈的特色是激烈的高跳躍,雙腿及手臂水平向外伸展,還有碰腳、旋轉、蹲跳等,蹈風格熱情豪放,同時也是一種即興式的競技蹈,伴奏樂器是蘇俄著名的巴拉拉卡琴(balalaika)。通常是為了節慶而表演,並且也常見於某些中,偶而在假日裡,也可以在街上的遊行中看到。《高帕克》與捷克的《歐得色門克》(Odzemek)相似,都是以跳躍為主的蹈,也許是以促進穀物長高為目的。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Mila Lubinova《Dances of Czechoslovakia》1949.
英國民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據塞梭.夏普(Cecil Sharp)的說法,英國的民俗蹈主要包括了劍、摩里斯(Morris Dance)和鄉村蹈三大類,教會蹈並未被列入其中。夏普表示,劍與摩里斯在歐洲廣為流傳,1812年至1820年左右,隨著華爾滋與方傳入倫敦,鄉村蹈逐漸沒落,不過在英國鄉村的傳統節慶中,仍可看到摩里斯與劍,至1920年開始,鄉村蹈才在有心人士的重視下,再度復興。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相對在背後牽手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姿名。一、伴朝相反方向,身體右側靠近,右手自伴身後伸去,在伴之左腰處牽其左手,右手伸直,左手屈肘;本姿常用於挪威及德國巴伐利亞土風,故又稱挪威姿(Norwegian Hold)或巴伐利亞姿(Bavarian Hold or Bavarian Pose)。二、英文稱為Bavarian Pose的挪威姿,有時是指男左足前踏跪下,男左手在左肩上與女右手相牽的姿。三、伴朝相反方向,左側靠近,左手自伴身後伸去,在伴之右腰處牽其右手,左手伸直右手屈肘,則稱之為反挪威姿。
張慶三編著《土風世界 》民國五十九年。
匕首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儀式名。《匕首》(Dirk Dance)為曼島(Isle of Man)上一種古代塞爾特人(Celtics)之單人,被稱為《王者之匕首》(the Dirk Dance of the King´s of Man)。一般認為乃古代王者入會儀式(Initiation Ceremony)中之一部份,由王者之配劍侍衛蹈。此為一種奉獻式之蹈,仍保存有祭典之性質。者雙手握匕首於身前,雙目注視匕首,以輕快而跳躍之步伐,繞圓圈而;然後將匕首置於地上,繞匕首以及越過匕首而。最後朝向匕首行進,表示致敬之意。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錫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用於回教團體的儀式,和某些德爾維希教派所行的儀式蹈有關〔見Dervish Dance〕,也被用於爪哇回教徒婚禮。起初像單音歌曲,然後激起慶典之以使慶祝活動達於完美。《德爾維希》是在小圈旋轉中進入恍惚情境,通常是十或十二人隨著「阿拉-伊-阿拉」單調的歌曲做圓形轉動,隱約附有橫笛和雷貝克琴旋律,或許僅有橫笛而已。這些男子以順時鐘方向繞圈,起先很慢地轉一圈,當速度加快後,他們便開始各自以右足為軸旋轉,一直不停的持續轉三十至六十分鐘。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九世紀使用在英國倫敦東區的術語,被用來暗示一種廉價的歌表演,以招攬猶太旅客為主。許多的表演是在米爾安得(Mile End)的老天幕劇場(The Old PavilionTheatre)演出,表演的內容是將獨者與喜劇演員同台在一起跳《先令或財寶》(Schilling or Schatz);約瑟夫雪曼(Joseph Sherman)是當時有名的者及丑角,他在商業路(Commercial Road)的大皇宮(Grand Palais)演出。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卡達卡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西南方喀拉拉邦(Kerala)的古典蹈與戲劇形式,清一色由男性演出。所有印度古典都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經典著作《論》(Natya Shastra),而目前《卡達卡利》表演形式,大部分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演變才確立,於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期達到顛峰。「卡達」意為「故事」,「卡利」則是表演,因此《卡達卡利》的字義即「表演故事」,另有說法:可能指卡里女神(Kali)的儀式。卡里是濕婆(Shiva)美麗的妻子,原名叫帕爾婆蒂(Parvati),這妻子善變,故常以不同面目出現,依不同面目有不同的名稱:德維(Devi)、德爾伽(Durga,又稱難近母)、卡里(Kali)等。喀拉拉邦是印度最小的...
Reginald & Jamila Massey《The Dances of India》1989、《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專刊》1994。
倫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曲名。音樂、蹈類型。是一種非洲古巴的娛樂蹈,和蹈伴奏的音樂。倫巴雖然是世俗的娛樂蹈,但它也含有非洲祭祀傳統的根源。它的音樂通常是由獨唱和合唱相互應和,以二個或三個「孔卡」鼓(Conga),一對木梆子或木棒為伴奏。先有一段簡短的引奏,然後接著即興式的唱詞,獨唱和合唱互相回應。曲大致可分為四段:第一段為簡短的導奏,然後接著是即興式的唱詞。前二段是讀唱和合唱的副歌樂段,第三段和結尾段則是獨唱和合唱的呼應,稱為「呼叫和回應」(Call-and-Response)。古巴大都市之流行樂隊把這種音樂奏紅成為古巴的流行音樂,並在1930年時流行於國際。今日之倫巴是快速二拍子曲,節奏強烈有勁...
Don Michael Randel Ed.《The New Harvard Dictionary of Music》1986.
六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見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拉邦譜符號。拉邦譜使用一小方塊代表台特定區位,在方塊內塗上陰影可標示出台區位,下台即是在四方塊的上方塗上陰影()。
Ann Hutchinson《Labanotation: The System of Analyzing and Recording Movement》1977.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