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金剛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隋唐樂舞。唐張鷟《朝野僉載》補輯:「隋末深州諸葛昂性豪俠,渤海高瓚聞而造之,為設雞肫而已。瓚小其用,明日大設,屈昂數十人,烹豬羊等長八尺,薄餅寬丈餘,裹餤如庭柱,盆作酒 行巡,自為《金剛舞》以送之。昂至後日屈瓚,屈客數百人,大設,車行酒,馬行炙,挫碓斬膾,磑轢蒜齏,唱《夜叉歌》、《獅子舞》。」高瓚自起舞的《金剛舞》屬粗獷雄壯的金剛力士舞,帶有東北渤海國的色彩。在西藏也有《金剛舞》,西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境內)請來了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白馬窮乃)在吐蕃修建桑耶寺。蓮花生親自主持由藏王赤松德贊參加的奠基儀式。在這次儀式上「制訂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說出了鎮伏...
高勵霆《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舞蹈論叢》1985年第四輯。
|
雙劍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字面上即「劍舞」之意,為蘇格蘭地區的舞蹈,由單人獨舞,越過擺在地上的雙劍。音樂為慢速的蘇格蘭民俗舞蹈《史塔斯培》(Strathspey)或為《蘇格蘭慢舞》(Scottish measure),通常為4/4拍,而其基本舞步為巴斯克步(pas de Basque)。此詞曾被混淆,以致拼法各異,其中諤傳之一為:此詞與西元1054年塞爾特王子「卡蘭爾欽.摩爾」(Calum-a-Chinn Mohr)有關,該年他在丹辛安(Dunshinane)與蘇格蘭王馬克白(Macbeth)大打出手。《雙劍舞》所使用的伴奏有時以哼吟方式唱出,歌詞則用前述打鬥之諷刺文字,而真正舞蹈民歌已失傳。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卡利諾沙;扇子手巾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全國皆知的調情舞蹈。Carinosa意為摯愛的、可愛的、溫柔的;此舞,女放一支扇子在右腰,男置一手巾在口袋中,舞者做捉迷藏似的動作和其他調情舉止,並表現嬌柔情意,此舞有許多種跳法,但捉迷藏似的動作特徵則共同不變。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Ⅳ》1960.
|
鐸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漢、魏屬雜舞類。執鐸而舞。鐸形如大鈴。《古今樂錄》:「鐸,舞者所執也。」鐸在古代是軍中傳令的工具,文事振木鐸,武事振金鐸(金舌)。《鐸舞》的漢曲古辭有《聖人制禮樂》篇,由於聲辭雜寫,已不能解讀。曹魏時的《鐸舞》曲名為「太和時」。晉朝的《鐸舞》曲名為「雲門篇」,傅玄作「鐸舞歌詩.雲門篇」:「黃《雲門》,唐《咸池》,虞《韶舞》,夏《夏》,殷《濩》,列代有五。振鐸鳴金延《大武》,清歌發唱形為主,聲和八音協律呂。身下虛動,手不徒舉,應節合度,闇其敘,時奏宮角,雜之以徵羽。」「樂以移風,與德禮相輔,安有失其所」(《樂府詩集》卷五十四)。這首舞歌一直沿用到南朝蕭齊時代,到蕭梁朝《鐸舞》改用周舍詞:「...
|
駱駝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撒拉族傳統民間歌舞。流傳於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聚居處。該歌舞撒拉族語音譯為:對委奧依納。其內容敘述撒拉民族的先民在西元十三世紀初為了尋找樂土,從中亞撒瑪爾罕一直向東行進,歷盡了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在青海循化定居的過程。現多在婚禮場合上進行表演,以達到讓新人不忘自己祖先的遷徙歷史。整個歌舞由五人表演,其中:兩人扮演駱駝,分別從頭頂翻披羊皮襖,前後排列。前者高舉右臂作為駱駝頭部,後者將左臂向後伸出作為駱駝尾,所餘兩手相握為駱駝腰,二者的頭頂為駝峰。駱駝背上馱有裝滿核桃的袋子。另兩人扮演東遷的撒拉先民,其中一人身穿白色禮服,纏大包頭,一手懷抱《可蘭經》,一手拄木棍;一人身穿白色上衣繫紅腰帶,外著黑...
|
舞蹈女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為爪哇蘇羅(Solo)、日惹(Djokjakarta)王宮中女幼童舞者之稱謂。成年舞者則稱謂「舒潤碧」(Serimpis)。舞蹈女孩「Bedajas」一字,來自半葡萄牙語Bailadeira,她們是經由宗教教師稱為「古魯」(Gu ru)者自貴族中挑選出的女幼童。每九人一組,平時著常服接受舞蹈訓練外,得習宮廷禮儀和家事,成年後部分人可能成為「舒潤碧」,部分可能和貴族結婚。她們替代了以前爪哇的印度教廟宇中舞者角色,參與所有儀式中之舞蹈,但決不出宮廷外表演。表演之舞蹈風格源自於南印度之《巴拉他納亞舞》(Bharata Natyam),其中包括了甚多的象徵性手姿動作〔參見「手姿語彙」(Hasta...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宮尾慈良著《亞洲舞踊的人類學》1987。
|
武功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宋朝(西元960∼1279)、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之禮儀舞蹈。屬武舞。宋建國後,於建隆元年(西元960)二月,翰林學士竇儼上言:改後周(西元951∼西元960)武舞《象成之舞》為《武功之舞》奏於朝廷禮儀及郊廟祭祀。高宗(1127∼1162)南渡後,曾以《武功之舞》祭南郊。明洪武元年(1368)制定樂舞;凡祭太社、太稷、太廟、昊天上帝、歷代帝王及朝日等祭祀之初獻禮時,奏《武功之舞》。清朝時,《武功之舞》奏於祭祀之初獻禮。
《宋史.樂一,樂五》、《明史.樂一》、《清史稿.樂八》、《玉海.樂舞》。
|
鞭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蘇丹卡土穆(Khartoum)之南二百哩的村落內可以看到《鞭舞》,幾乎是一種試煉,舞者身上所留下的疤痕,代表通過極刑的驗證,乃是受人尊敬的標記。此舞由鼓隊伴奏,鼓是由婦女們用雙手和手腕敲擊,其他的人則跟著節奏拍掌。舞蹈一開始是由三位男子站成直排,而第四位繞著三人轉圈,配合音樂揮動犀牛皮鞭,做出鞭打的姿態,但並不知道他何時要真正的鞭打。鞭子懸空而下發出聲響,抽擊者繞圈跳舞假裝抽擊,然後帶著微笑繼續轉動跳他的舞,在旁觀看的婦女對表演發出激賞,而男子則堅毅地毫不退縮。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阿根廷是一種快速3/4拍子的雙人舞,同時在智利(Chile)、祕魯(Peru)及巴拉圭(Paraguay)也有這樣的舞蹈。這種打情罵俏的調情舞蹈,是由兩對男女舞者演出,音樂使用枯魯魯式(kururu style)平緩節奏的歌曲,或較為生動的西里里式(siriri style),伴有西班牙的察帕泰阿多舞〔見zapateado〕。在舞蹈演出暫停時,舞伴們彼此吟誦詩詞。內容可以是訴說故事的,描述愛情、政治、或日常生活。就節奏及編舞術而言,躲藏舞〔見El Escondido〕與此種舞蹈相似,但是節奏是用6/8拍子。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