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鴨子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英國的舞蹈與歌謠,遠早於電影銀幕上擬人化的唐老鴨(Donald Duck),有時常被小孩們叫為「呱!呱!」。隊形以直線開始,唱著「我看見一隻船啟帆」(I Saw a Ship Sailing),此種版本顯然將老《卡露舞》(Carole)和少年所跳的舞合併起來,小孩們唱這些歌詞時是圍成一圈,邊唱邊模仿鴨子,而非船隻。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帕森斯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由大衛.帕森斯(David Parsons, 1959-)成立於1987年。帕森斯自1978至1987年曾擔任「保羅泰勒舞團」主要舞者,並曾應邀擔任其他舞團客席舞者,其中包括「紐約芭蕾舞團」、「柏林歌劇院舞團」、巴瑞雪尼可夫的《白橡樹舞蹈計劃》等;帕森斯離開「保羅泰勒舞團」後即自行創立舞團。迄今,帕森斯已為舞團編創了三十多齣舞作,有《信封》、《睡的研究》、《捕捉》、《納辛門多》、《誕生》、《命運》等,此外,帕森斯應用理查.比斯里、馬克.坎培爾等人之原創音樂為其特色,編了一個音樂舞蹈劇場的作品,更與比利.泰勒三重奏合作,巡迴全美。1991年唐馬克斯廣公司邀請舞團製作電視專輯並於歐洲播出。舞...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1。
|
荷他舞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荷他舞是由西班牙人傳授給菲律賓人,此舞十分風行,主要因其歡欣和活潑的曲速,以及所伴隨的輕快動作。它流傳快速,起先流傳於居住在城裡的富豪人家,旋而遍及農村,菲律賓人把複雜的西班牙荷他舞發展成為他們自己的簡單跳法。《荷他蒙卡汀亞舞》(Jota Moncadena),以起源地為名,結合了西班牙和伊洛卡諾的動作,起始動作活潑而快速,強調長型竹響版的節奏,第二段明顯轉變為慢節奏,跳法具典型的伊洛卡諾(Ilocano)風格,結尾時舞蹈又回到快曲速。此舞中最普遍的舞步為踏-併-踏之華爾滋步,三拍子算法,用重踏步,足擦地、輕觸步和雙足跳並融合了華爾滋轉,也採用加重華爾滋步(accented wal...
《An Essay on the Spanish Influence on Philippine Dance》.
|
納瓦荷族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納瓦荷族(Navajo)為北美洲培布羅(Pueblo村落)印第安區的半遊牧民族,他們居住在單一家庭組成的小茅舍(亦稱為Hogans)中。在1940年間,他們是北美最大的一支部落,約有五萬人。所佔據的地區包括現今亞利桑納洲(Arizona)的東北部,及新墨西哥州(New Mexico)的西北部。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戰爭之後(The Conguest),更趨向田園式的生活型態;像是編織毛毯,以綠松石與銀製造珠寶飾品。他們的宗教儀式常與治療疾病有關,而其中的「沙畫」則成為極為重要的部分。為人治病者在乾燥的沙地上畫出具有象徵意義的圖像與形狀,這些圖形多源自納瓦荷族的神話傳說。在族人的吟唱與...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活動式佈景舞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台設備名詞。也拼作eccyclema。在希臘古典戲劇中,或許是一種可以活動的平台,也或許只是運載一名男演員或是許多位演員的帶輪裝置,用來描述發生在舞台外的事件的結果,例如在艾斯奇勒斯(Aeschylus)《阿卡曼儂》(Agamemnon)一劇裡的克麗婷妮特拉(Clytemnestra)站在被謀殺的阿卡曼儂的屍體前面為自己辯駁。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Taipe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建校於1968年,原屬二年與五年學制之專科學校,1979年二年制改為三年制,1987年奉部命令、取消原設有之國民中、小學教育學程,設校目標由體育師資培育改以培養優秀選手為主旨,全校術科共分為十八種專修組,「舞蹈專長」為其中之一項,學生五年內舞蹈術科必修70學分。1996年經教育部核准、該校升格為四年制之體育學院。招收高中畢業生、專科部則停辦。1997年成立四年制舞蹈學系,由張麗珠擔任創系主任。1998年開始招生、現共有四班。2002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設系之目標是在延續並提昇原舞蹈專長組「舞蹈藝術與休閒...
張麗珠提供資料:《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簡介》1996。
|
繩上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舞名。繩上舞的起源當提及羅馬時代,主要本為技術上的需要而產生。羅馬人生來就是最佳舖路築橋者,當時甚至有築橋公會,以大主教(Pontifex Maximums)為首。築橋先得越過河流或溝渠,再拉起繩索,然後以兩岸基柱為端,架築橋面。其作法是先以風箏拉細索越過對岸,再逐漸增粗繩索的厚度,並越拉越緊,走索者開始藉繩索雙邊來去。於是,有一些膽大的年輕人為表現其特殊走索技能,便在鄉親面前表演特技,包括繩上舞蹈在內。舞繩者於焉而生。此技由義大利傳至法國、西班牙、英格蘭、稍後傳至墨西哥,例如西班牙、葡萄牙的「飛行者遊戲」〔見Voladores〕。義大利及北非因建造不少以繩支撐的運水管,此舉為造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特技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古代斯巴達的特技舞(Bibasis),實際上運動技巧之成分較舞蹈為多。此種舞蹈男女均可表演。舞時需快速跳至空中,並將兩足在身後相擊。兩足相擊次數均予以記錄,多者為勝,並給予獎品。波拉克斯氏(Pollux Ⅳ, 102)曾有詩描寫一位拉可尼亞(Laconian)女郎,以兩足在身後相擊一千次,超越以前所有之表演者。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朱古馬力斯舞;熊人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玻利維亞的民俗舞蹈。Los Jukumaris的本來意思是艾瑪拉(Aymara)印第安語裡的熊,這支舞描述一隻傳說中的野獸,其父是熊,其母是牧羊女,他們原本和諧共處這名女子和動物住在一塊後開始變得悶悶不樂,這隻嫉妒的熊就把她和她兒子關在洞穴裡。後來母子逃走,熊就和牠的老友一隻公牛生活在一起,牠過得很不快樂,靠吹笛子來消解憂愁。男孩逃出去以後,便開始學習閱讀和寫字,變成一個因力大無窮而聞名的軍人,在他母親病逝後,他出去尋找因悲傷過度而哭瞎眼睛的父親,父子對重新團聚感到很高興,父親於是吹起了他的笛子,連石頭也都跳起舞來。當這隻熊逐漸老死之後,被埋在樹下牧羊女墳墓的旁邊,這棵樹現在被稱做「熊之樹」,...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
手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維吾爾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庫車、莎車、和田等維吾爾族聚居區。因用手鼓伴奏而得名。據傳,始於「巴克西」(維吾爾語,漢譯為巫師)活動。以前,巴克西為人驅邪治病,邊念咒語邊擊鼓,環繞病人起舞。後來,手鼓逐漸使用於更多的場合,現多為民間音樂,歌舞伴奏。該舞通常由女子獨舞和一名男子擊鼓伴奏共同表演。舞蹈情緒熱烈奔放,節奏急促,動作自由靈活。舞中的小腿步法和手勢變化尤為敏捷,常用動與靜、快與慢、大與小等對比鮮明的手法抒發情感。鼓手擊打方法靈活,富於變化。根據舞蹈的情節,舞者的動作,採用擬聲等方法擊打,使鼓點節奏、聲響與舞蹈融為一體。經驗豐富的表演者和鼓手,動作多有靈活的即興發揮,配合默契。...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