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51.207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新加坡蹈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成立於1987年,是新加坡第一個專業的芭蕾團,以融合東西方特色而享有盛名。團共同創辦人為吳淑琴(譯音)(Soo Khim, Goh)與藝術指導安東尼.鄧(Anthony Then)。1992年十二月搬演第一齣聖誕節日家戶喻曉的芭蕾劇《胡桃鉗》(Nutcracker)。該團演出碼包括古典芭蕾劇、新古典與當代的精典作;如中外著名編家作品吳諸珊、雲遜特.尼布達、格徠.維里頓、華沙利.蘇力、格賢.雷斯特、利.華輪等編家的創作。碼有《天堂之鳥》、《魅幻領域》、《睡美人》、《畢業會》、《柯碧莉亞》等。此外,團已在當地超過一百多所學校致力於推展蹈巡迴演出與欣賞工作。
團提供及香港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特刊1994。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門巴族民間蹈。流行於西藏南部的達旺、墨脫、錯那等地門巴族居住區。傳說在很久之前,當地修架鐵索橋,鐵索又粗又重,人少拉不動。修橋人就組織一些人,戴上由羊皮製作的面具,穿上彩衣,敲鑼打鼓演戲跳,以此召來觀眾,幫助拉鐵索。橋修好後,《戲》也就流傳下來。現每逢節日或喜慶日子,均要跳此。表演者為男子,戴面具,身穿黑氆氌(藏族地區出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以做各種衣物。)短衣和彩花氆氌褲,外圍彩裙,肩上斜掛紅綢,胸前掛玉器。表演時唱、分開進行,唱時不時不唱。唱的曲調,為優美的民歌,其內容是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蹈有十多個段落,主要是模擬各種動物如:象、鹿、雄鷹、魚、獅子等形態,及它們的生...
鈴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錫伯族民間蹈。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聚居區。《鈴鐺》有兩種形式:一、《墜鈴》:表演者多為男子。時,雙手中指各戴一支直徑約三公分的銅鈴,使其下墜在手心。者揮動銅鈴,隨著音樂節奏起。主要動作有:〈踫鈴〉、〈抖鈴〉、〈甩鈴〉、〈顫鈴〉等。在變換姿時,腳下打出各種節奏鮮明的踢踏步。二、《鐲鈴》:者多為女子。脖子上戴項鈴,雙手各戴一至三個鐲鈴,即興表演。手部動作豐富,有繞腕、甩手、擺手、搖手、抖手等。鐲鈴聲的節奏與腳下的踢踏聲緊密配合。碎抖肩動作使項鈴發出的清脆聲響,此起彼伏。者越跳越歡,情緒歡快熱烈。以該民族樂器樂東不爾、葦笛等伴奏。
手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維吾爾族民間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庫車、莎車、和田等維吾爾族聚居區。因用手鼓伴奏而得名。據傳,始於「巴克西」(維吾爾語,漢譯為巫師)活動。以前,巴克西為人驅邪治病,邊念咒語邊擊鼓,環繞病人起。後來,手鼓逐漸使用於更多的場合,現多為民間音樂,歌伴奏。該通常由女子獨和一名男子擊鼓伴奏共同表演。蹈情緒熱烈奔放,節奏急促,動作自由靈活。中的小腿步法和手勢變化尤為敏捷,常用動與靜、快與慢、大與小等對比鮮明的手法抒發情感。鼓手擊打方法靈活,富於變化。根據蹈的情節,者的動作,採用擬聲等方法擊打,使鼓點節奏、聲響與蹈融為一體。經驗豐富的表演者和鼓手,動作多有靈活的即興發揮,配合默契。...
處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朝鮮族蹈。朝鮮《三國遺事》:(新羅)憲康大王(西元875∼885)之代……東海龍喜,笙歌不絕道路,風雨調於四時,於是大王游開雲浦,王將還駕,盡歇於汀邊,忽雲霧冥曀,迷失道路,尋問左右,日官奏云,此東海龍喜所變也,宜行勝事以解之。於是 有司,為龍刱佛寺近境,施令已出,雲開霧散,固名開雲浦東海龍喜,乃率七子現於駕前,贊總獻奏樂。其一子隨駕入京,輔佐王政,名曰處容。又《東京雜記》載:「自號處容,每月夜歌於市……名為月明巷,固作處容歌處容,假面以戲。」《高麗史.俗樂條》李齊賢詩:「新羅昔日處容翁,見說來自碧海中,貝齒唇歌夜月,鳶肩紫袖春風。」《處容》形式方面借鑑高句麗時期的長袖,最...
朴永光《朝鮮族蹈史》。
亞特蘭大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係由亞歷山大(Dorothy Moses Alexander)在1929年所創立,是美國東南部最早的芭蕾團,當時團名稱是「蹈音樂會團」(Dance Concert Group),在1940年更名為「亞特蘭大市立芭蕾」(Atlanta Civic Ballet),1967年才又更名為「亞特蘭大芭蕾團」(The Atlanta Ballet)。1968年在亞歷山大退休後由羅勃.巴涅特(Robert Barnett)繼任藝術指導。該團已是美國及國際間知名的團體。在1956年亞歷山大主辦了美國第一個地區性芭蕾蹈季,同時創立了「國家地區性芭蕾協會」,也是全國四百個地區性蹈團創立先例。...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 1990年。
朱古馬力斯;熊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玻利維亞的民俗蹈。Los Jukumaris的本來意思是艾瑪拉(Aymara)印第安語裡的熊,這支描述一隻傳說中的野獸,其父是熊,其母是牧羊女,他們原本和諧共處這名女子和動物住在一塊後開始變得悶悶不樂,這隻嫉妒的熊就把她和她兒子關在洞穴裡。後來母子逃走,熊就和牠的老友一隻公牛生活在一起,牠過得很不快樂,靠吹笛子來消解憂愁。男孩逃出去以後,便開始學習閱讀和寫字,變成一個因力大無窮而聞名的軍人,在他母親病逝後,他出去尋找因悲傷過度而哭瞎眼睛的父親,父子對重新團聚感到很高興,父親於是吹起了他的笛子,連石頭也都跳起來。當這隻熊逐漸老死之後,被埋在樹下牧羊女墳墓的旁邊,這棵樹現在被稱做「熊之樹」,...
Antonio Paredes Candia《The Folkdance of Bolivia》.
紐約市立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該團於1933年成立,由林肯.柯斯坦(Lincoln Kirstein)邀請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共同創立的一個完全屬於美國,且目的是要放在原創性而非搬演以前傳統碼為目的的芭蕾團。巴蘭欽接受了邀請,但強調需先有芭蕾校,於次年即創建了美國芭蕾學校(The School of American Ballet),為培育人才與發展蹈奠定了根基。1935年於紐約首演,1946年成立「芭蕾協會」,柯斯坦為行政總監,巴蘭欽為藝術總監,羅賓斯為藝術聯合指導;團成功的結合了歐洲與美國當代芭蕾,並很快地成為世界上知名的芭蕾團之一。由於創團風波不斷,直到1948年方以...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7年與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繩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類型名;名。繩上的起源當提及羅馬時代,主要本為技術上的需要而產生。羅馬人生來就是最佳舖路築橋者,當時甚至有築橋公會,以大主教(Pontifex Maximums)為首。築橋先得越過河流或溝渠,再拉起繩索,然後以兩岸基柱為端,架築橋面。其作法是先以風箏拉細索越過對岸,再逐漸增粗繩索的厚度,並越拉越緊,走索者開始藉繩索雙邊來去。於是,有一些膽大的年輕人為表現其特殊走索技能,便在鄉親面前表演特技,包括繩上蹈在內。繩者於焉而生。此技由義大利傳至法國、西班牙、英格蘭、稍後傳至墨西哥,例如西班牙、葡萄牙的「飛行者遊戲」〔見Voladores〕。義大利及北非因建造不少以繩支撐的運水管,此舉為造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特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古代斯巴達的特技(Bibasis),實際上運動技巧之成分較蹈為多。此種蹈男女均可表演。時需快速跳至空中,並將兩足在身後相擊。兩足相擊次數均予以記錄,多者為勝,並給予獎品。波拉克斯氏(Pollux Ⅳ, 102)曾有詩描寫一位拉可尼亞(Laconian)女郎,以兩足在身後相擊一千次,超越以前所有之表演者。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