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臺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劇場術語。鏡框式的臺將臺劃分為九個表演區,以演員在臺上面對觀眾為準,其左邊方向為左臺。〔見Center Stage〕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臺灣劇場資訊與工作方法。
凳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菲律賓民俗蹈,極罕見,是潘加西納(Pangasinan)、陵加延(Lingayen)當地原住民特有的蹈。《Sayaw Ed Tapew Na Bangko》字義為在板凳上跳者赤足,實地在狹窄的長板凳上表演,此要具備技巧與良好的平衡感,為十分快活的蹈。板凳長約二至三碼(一八○至二七○公分),寬約六至七吋(十五至十八公分),高約二呎(五十公分),四腳堅固,如果者較矮小,可降低椅高。音樂作曲包括前奏、行禮,A段及B段,混合2/4拍與3/4拍。
Francisca Reyes Aquino《Philippine Folk Dances Ⅱ》1960.
艾瑞克郝金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1951年由艾瑞克.郝金斯於1909-1994年間成立,作都是由艾瑞克編作,其音樂不僅是原創性,而且還是現場演奏,從不使用錄音方式。1932年艾瑞克自哈佛大學畢業,1994年去逝,但團依舊存在,作品超過五十個。其編方式是運用節拍器,把動作分格成拍數,然後音樂再形成,所以動作純粹乾淨。郝金斯生活就像一部二十世紀美國蹈史的縮影,出生於科羅拉多州,在喬治巴蘭欽的《小夜曲》(Serenade)首演中擔綱,後成為瑪莎.葛蘭姆的第一個男者,在《阿帕拉契之春》有著重要角色的演出,1948年和瑪莎結婚,1950年兩人分手,1951年創立自己的校,相繼創立團。他的蹈深受道家無為而治的影響,...
平珩主編《蹈欣賞》1995,三民書局、亞倫.羅伯森 和多那.休特拉(Allen Robertson & Donald Hutera)《蹈手冊(The Dance Handbook)》1988,朗文(Longman)、泰瑞.楚克(Terry Trucco)《紐約蹈專書(The New York Book of Dance)》(1995),城市公司(City & Company)、蘿絲.雷昂(Ruth Leon)《喝采:紐約表演藝術指引(Applause: New York´s Guide to the Performing Arts)》(1991),喝采劇院叢書出版社(Applause T...
加拿大大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該團於1958年由魯德米勒.齊里亞夫(Ludmilla Chiraeff, 1924-)創立,「永存傳統、培育新創」正是加拿大大芭蕾團的使命。歷經長達三十三年的苦幹、經營與勇闖,該團早已獲得國際間的一致肯定;同時也成為加拿大最傑出的表演藝術團體。其倍受讚揚的《胡桃鉗》更風靡各年齡層的觀眾達二十五年之久。「加拿大大芭蕾團」不僅演出十九世紀的芭蕾碼,同時也熱愛現代作品。1984年1990年間擔任該團駐團編者的詹姆斯.庫德爾卡(James Kudelka)為團添加了如《春之祭》與《在天堂》等著名碼。偉大的古典作品如《吉賽兒》、《柯碧利亞》與喬治.巴蘭欽的名作《小夜曲》和《巴洛克協奏...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0。
體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指二十世紀初在美國體育界盛行於中等學校以上的一種蹈形式,當時在學校的體育課中,男女分開上課,女子學習唯美蹈(Aesthetic Dance),男子則學習體操蹈。體操蹈包含跑、跳和不同國家的土風步……等,不似唯美蹈有著明顯的芭蕾蹈的動作語彙,而比較傾向強調男性肌肉使用的動作練習。它可以是單人、雙人、小組或群體的演出,而且,體操蹈演出時,男性著短衫、短褲、長襪和球鞋的體操服裝,通常是體育教師而非蹈教師負責教學工作。
Richard Kraus & Sarah Chapman《History of the Dance in Art and Education》1981.
靈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農作蹈。漢高祖八年(西元前199)下令建靈星祠,其目的為向農業有貢獻的后稷(周之祖先)獻祭。祭祀時有童十六人,蹈動作如耕田;初為清理土地,次為耕種,再次為犁田、播種、除草收穫等。明朝(1368∼1644)朱載堉(1536∼1611)曾撰《靈星小譜》,附有圖,並記錄簡單之步。
《後漢書.卷九》、朱載堉《樂律全書》。
荷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又名《荷花燈》,女子群。編導戴愛蓮,作曲喬谷、劉熾。作詞程若。美設計郁風、張正宇。領徐杰。《荷花燈》最初是根據陝北民間《跑紅燈》(又名《磨影子》)加工而成的兒童,曾在1949年演出。此後經戴愛蓮改編為一群擬人化的紅、白荷花姑娘。她們緩緩移步於蓮池水面,飄然轉圜,顯示她出淤泥而不染,純潔高尚的形象。配著「藍天高,綠水長,蓮花朝太陽,風吹千里香」的歌詞,表達了對和平、幸福的嚮往。1953年由中央歌團首演,曾獲世界青年聯歡節二等獎,它也是大型群《碧水荷風》的原型,曾在亞運會上演出。
節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節拍》(Measure)為十六世紀英國之一種宮廷。源自法國之《巴斯》(Basse Dance)。以其高貴性質而言,與《巴望》(Pavane)甚為相似;惟無特為此而譜之音樂,通常配合巴望之音樂而。所謂「跟著節拍慢慢走」,表示此種蹈絕非生動而輕快之蹈,為一種莊嚴的行進,充滿莊嚴與復古的氣氛。〔節拍〕在伊麗莎白一世(ElisabethⅠ, 1533-1603)與詹姆士一世(JamesⅠ, 1566-1625)時代,在宮廷中甚為流行。其後在皇家化妝會中,有若干精巧的蹈亦名為節拍,致此節拍已成為蹈之通稱。節拍是以音樂的速度來襯托蹈,此種交叉節奏(Cross-rh...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裘蓋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為最典型的馬來西亞(Malasia)之蹈,其伴奏樂的旋律經常在爪哇(Java)和蘇門答臘(Sumatra)被使用著,故傳說《裘蓋特》(Joget or Joged)源自爪哇。早期該多半是在為酋長及富人作表演。後發展到在小表演廳(Asthana)演出,在某些慶典中亦有部分可被當做儀式蹈表演。《裘蓋特》每次表演皆涵蓋五、六支蹈,每支蹈表演時間約二、三十分鐘。是由兩名約十八歲及兩名約十二歲的女孩們組成的四人蹈開始與觀眾入場前,者以坐姿,手持深紅色鍍金紙扇半遮面部,者以行「代式禮」(Sembah)開始,然後徐徐優雅地做手和軀體擺動,及至站立以後,且不時弄身上圍巾,並做各...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蹈女祭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職稱。此名詞為西元五世紀時高盧人對神殿中傳達神諭者的稱呼,通常這些女祭司有九位,她們被視為一個蹈群體,如希臘文化傳統中九位繆司(Muses)的角色般。在布列塔尼(Brittany)或在法國海岸地帶,此角色亦被稱作「Nine Khorrigans」或「Nine Khulikans」,這些人同樣都是宗教儀式中的者,且為祭典中的女先知,或俗稱「算命者」。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