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斗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傣族民間蹈。流傳於雲南省金平傣族居住區。因以斗笠作為具,故名。蹈時作〈滾肩帽〉、〈擺帽〉及〈扛帽〉等動作。步有〈點步〉、〈搓步〉及〈踮步〉。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詞典》1991。
緬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類型名。是歡樂時光劇,緬甸及憚邦(Burma and Shan States)之蹈(Burmese Dance),均在市集中表演。大致可分為兩種:一、在新年或潑水節(Water Festival)時表演;二、在二月收穫節時表演,當經過八個月之田間工作,稻米終於成熟收穫。到新年時,年輕人沿村莊街道跳,中途為一批中年婦人所攔截,將其綑綁並塗黑其面,此時年輕人必須跳猴子,並繳贖金,始獲釋放。尚有已逐漸失傳之《尼哈金》(Nibhatkin),是有關佛教之劇。此外,另有一種鄉村蹈,表演自然界精靈及演述故事,亦為一種劇,並配以音樂。表演精靈之劇,亦有木偶戲之表演。其中有以動物為角色者,...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莎底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為歐洲大陸一種2/4拍或6/8拍的對,是圓形式。最早期於1948年在英格蘭出現,其音樂風格很像慢式的波爾卡(Polka),當時被認定是德式波爾卡(German Polka)。雖說其名為「蘇格蘭式」(Scottish),而且音樂深具蘇格蘭的風味,但是其蹈形式卻與奧地利的蘭德勒(landler)、華爾茲、波爾卡等有關,但與埃科塞斯(Ecossaise)無關。在1914至1918大戰期間,社交會盛行的「西班牙式莎底士」(Scotis espanol)其實和西班牙則無淵源。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莫米克斯現代蹈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該團成立於1980年,莫米克斯(Momix)現代蹈團由莫塞士.潘德頓(Moses Pendlenton 1949-)指導一群者及製造幻覺者所組成的現代團,以演出富有創意和人體美的作品而斐聲國際。該團因擅於以道具、燈影、幽默感和軀體營造一個充滿超現實意象世界而大獲好評。團名稱來自潘德頓在1980年所編的一支獨。當時他以「皮洛伯洛斯團」(Pillobolus Dance Theater)成員的身份,擔任平靜湖舉行的冬季奧運會閉幕禮編作表演作品,後來成為其自創團之名。雖然潘德頓與「皮洛伯洛斯團」一直保持緊密的關係,且為該團的五位藝術指導之一,但他仍精力充沛地追尋他個人的藝術理想...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節目單1990年。
侶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為一種簡單、人人會跳的蹈,它流行於說英語和蓋爾語(Gaelic)的地區。「侶爾」一詞,可能是源自於盎格魯撒克遜語的「hreol」或蓋爾語的「ruidhle」,為「穿梭移動」之意。現存最早的《侶爾》記錄資料是在十七世紀,但它實際上可能存在得更早。十八世紀時,《侶爾》在英、美各地的民間非常普遍,市井小民都會跳,它不需要特別學習。雖然這種不登大雅之堂,但有些正式的會場合,也會將《侶爾》夾雜在其中。十九世紀以後,《侶爾》不再在正式的會出現,但仍流行於鄉村民間慶典中。二十世紀初期,《侶爾》在英國的正式場合銷聲匿跡,但在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的部份地區,仍然保存了這種的傳統。十八...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 Y., Lodon, 1998.
活動式佈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設備名詞。也拼作eccyclema。在希臘古典戲劇中,或許是一種可以活動的平台,也或許只是運載一名男演員或是許多位演員的帶輪裝置,用來描述發生在台外的事件的結果,例如在艾斯奇勒斯(Aeschylus)《阿卡曼儂》(Agamemnon)一劇裡的克麗婷妮特拉(Clytemnestra)站在被謀殺的阿卡曼儂的屍體前面為自己辯駁。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反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以歌唱和跳助興的埃及男性回教徒。他們扮演女性者,跳時成三組或四組,由蘆笛伴奏,或有一個鈴鼓和銅指鈸。蹈酷似埃及和現代阿拉伯的職業孃(Ghawazee),所穿的衣服有部分男性的,有部分女性的,一件緊身背心,一條腰帶和似襯裙的裙子。他們蓄長髮並綁辮子,臉上的鬢一長出來就拔掉,雙手和雙眼塗上紅褐色,甚至以面紗罩臉。在婚禮慶宴或小孩生日時,被雇請到屋前或屋內庭院跳,亦經常在公開節慶時表演。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柏林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1955年為塔提娜.格索夫斯基( Tatiana Gsovsky, 1901-1993) 所組成,以便在當時柏林藝術節(Berlin Festival)演出,為此演出Gsovsky 她編作了《迷宮》(Labyrinth)、《訊號》(Signals)、《紀念品》(Souvenirs)及《Ballade》。當時團的主要者包括:G. Deege、S. Koller、G. Reinholm 及R. Smolik。團作廣泛的巡迴演出,而人員的流動性相當大,主要碼由Gsovsky 所編作。當Gsovsky 成為柏林市立歌劇院(Berlin Municipal Opera)的芭蕾導師時,此團被...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嗤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小聲怕別人聽見的樣子。
作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唱歌跳為樂。《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梳好了堆髻,穿好了苗錦,赤著腳,到中軍帳房裡歌作樂。」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