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68.7197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駱駝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撒拉族傳統民間歌舞。流傳於青海省循化地區撒拉族聚居處。該歌舞撒拉族語音譯為:對委奧依納。其內容敘述撒拉民族的先民在西元十三世紀初為了尋找樂土,從中亞撒瑪爾罕一直向東行進,歷盡了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在青海循化定居的過程。現多在婚禮場合上進行表演,以達到讓新人不忘自己祖先的遷徙歷史。整個歌舞由五人表演,其中:兩人扮演駱駝,分別從頭頂翻披羊皮襖,前後排列。前者高舉右臂作為駱駝頭部,後者將左臂向後伸出作為駱駝尾,所餘兩手相握為駱駝腰,二者的頭頂為駝峰。駱駝背上馱有裝滿核桃的袋子。另兩人扮演東遷的撒拉先民,其中一人身穿白色禮服,纏大包頭,一手懷抱《可蘭經》,一手拄木棍;一人身穿白色上衣繫紅腰帶,外著黑...
|
銅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一、瑤族及苗、侗、壯、彝、水、佤等族共有的民間舞蹈。廣泛流傳在我國東南、中南和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中。因以銅鼓為祭祀舞蹈或自娛舞蹈伴奏而得名,現在已多為年節、慶典時必有的舞蹈。瑤族分支白褲瑤的《銅鼓舞》主要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縣里湖、八圩等村寨。瑤語音譯為泊如。用於喪葬祭奠活動。傳說此風俗來源於古代瑤王在與敵軍作戰陣亡後,為迷惑對方和鼓舞士氣雷鼓作樂演變而來。白褲瑤視銅鼓為神物,不能隨意敲打。每年秋後舉行祭祀活動時將至少六至十面銅鼓排列懸掛於木架上,各由一名男子在銅鼓前敲打,而另有一人站於銅鼓後,持木桶不斷開、掩銅鼓鼓尾來變化銅鼓的音色。在懸掛成排銅鼓對面,設一只高約一公尺、直徑約零點...
|
卡達卡利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西南方喀拉拉邦(Kerala)的古典舞蹈與戲劇形式,清一色由男性演出。所有印度古典舞都可追溯至二千多年前的經典著作《舞論》(Natya Shastra),而目前《卡達卡利舞》表演形式,大部分經歷了五百多年的演變才確立,於十八世紀後期至十九世紀初期達到顛峰。「卡達」意為「故事」,「卡利」則是表演,因此《卡達卡利》的字義即「表演故事」,另有說法:可能指卡里女神(Kali)的儀式。卡里是濕婆(Shiva)美麗的妻子,原名叫帕爾婆蒂(Parvati),這妻子善變,故常以不同面目出現,依不同面目有不同的名稱:德維(Devi)、德爾伽(Durga,又稱難近母)、卡里(Kali)等。喀拉拉邦是印度最小的...
Reginald & Jamila Massey《The Dances of India》1989、《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專刊》1994。
|
武功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宋朝(西元960∼1279)、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之禮儀舞蹈。屬武舞。宋建國後,於建隆元年(西元960)二月,翰林學士竇儼上言:改後周(西元951∼西元960)武舞《象成之舞》為《武功之舞》奏於朝廷禮儀及郊廟祭祀。高宗(1127∼1162)南渡後,曾以《武功之舞》祭南郊。明洪武元年(1368)制定樂舞;凡祭太社、太稷、太廟、昊天上帝、歷代帝王及朝日等祭祀之初獻禮時,奏《武功之舞》。清朝時,《武功之舞》奏於祭祀之初獻禮。
《宋史.樂一,樂五》、《明史.樂一》、《清史稿.樂八》、《玉海.樂舞》。
|
貓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在阿根廷是一種快速3/4拍子的雙人舞,同時在智利(Chile)、祕魯(Peru)及巴拉圭(Paraguay)也有這樣的舞蹈。這種打情罵俏的調情舞蹈,是由兩對男女舞者演出,音樂使用枯魯魯式(kururu style)平緩節奏的歌曲,或較為生動的西里里式(siriri style),伴有西班牙的察帕泰阿多舞〔見zapateado〕。在舞蹈演出暫停時,舞伴們彼此吟誦詩詞。內容可以是訴說故事的,描述愛情、政治、或日常生活。就節奏及編舞術而言,躲藏舞〔見El Escondido〕與此種舞蹈相似,但是節奏是用6/8拍子。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薰衣草色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編舞、構思與作曲均由菲利普.達格利(Filippo d´Agliè)完成,首演於1653年義大利的杜林,演員除了編舞者自己外,尚有一些沙沃伊公國的王子們。故事敘述小愛神邱比特(Cupid)因受騙而被剝奪看所有美麗東西的權利,他傷心極了。在仙后朱諾(Juno)的召喚下,彩虹仙子伊瑞絲(Iris)出現了,為了取悅小愛神,她展示所有的顏色,邱比特選了由粉紅與灰色混成的淺紫色(薰衣草色),它成了「真心與永恆之愛」的代表,這也是仙后最喜愛的顏色;然而頑皮的邱比特更將所有的花朵、植物、人類與裝飾等,全轉變成淺紫色。此劇首演不久後,在法國皇后的要求下,又在法國演了一次。此時達格利已編了近二十支舞劇,深...
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Riccardo Mezzanotte Ed.《The Simon and Schuster Book of the Ballet》1979、Martha Bremser Ed.《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Lincoln Kirstein《Four Centuries of Ballet》1984.
|
金剛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隋唐樂舞。唐張鷟《朝野僉載》補輯:「隋末深州諸葛昂性豪俠,渤海高瓚聞而造之,為設雞肫而已。瓚小其用,明日大設,屈昂數十人,烹豬羊等長八尺,薄餅寬丈餘,裹餤如庭柱,盆作酒 行巡,自為《金剛舞》以送之。昂至後日屈瓚,屈客數百人,大設,車行酒,馬行炙,挫碓斬膾,磑轢蒜齏,唱《夜叉歌》、《獅子舞》。」高瓚自起舞的《金剛舞》屬粗獷雄壯的金剛力士舞,帶有東北渤海國的色彩。在西藏也有《金剛舞》,西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當政時,從印度西北部(今巴基斯坦境內)請來了佛教密宗大師蓮花生(白馬窮乃)在吐蕃修建桑耶寺。蓮花生親自主持由藏王赤松德贊參加的奠基儀式。在這次儀式上「制訂諸神所喜的祭祀物品,又說出了鎮伏...
高勵霆《喇嘛教寺院舞蹈》、《羌姆探源》、《舞蹈論叢》1985年第四輯。
|
戲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門巴族民間舞蹈。流行於西藏南部的達旺、墨脫、錯那等地門巴族居住區。傳說在很久之前,當地修架鐵索橋,鐵索又粗又重,人少拉不動。修橋人就組織一些人,戴上由羊皮製作的面具,穿上彩衣,敲鑼打鼓演戲跳舞,以此召來觀眾,幫助拉鐵索。橋修好後,《戲舞》也就流傳下來。現每逢節日或喜慶日子,均要跳此舞。表演者為男子,戴面具,身穿黑氆氌(藏族地區出產的一種羊毛織品,可以做各種衣物。)短衣和彩花氆氌褲,外圍彩裙,肩上斜掛紅綢,胸前掛玉器。表演時唱、舞分開進行,唱時不舞,舞時不唱。唱的曲調,為優美的民歌,其內容是豐富動人的民間傳說。舞蹈有十多個段落,主要是模擬各種動物如:象、鹿、雄鷹、魚、獅子等形態,及它們的生...
|
反串舞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以歌唱和跳舞助興的埃及男性回教徒。他們扮演女性舞者,跳舞時成三組或四組,由蘆笛伴奏,或有一個鈴鼓和銅指鈸。舞蹈酷似埃及和現代阿拉伯的職業舞孃(Ghawazee),所穿的衣服有部分男性的,有部分女性的,一件緊身背心,一條腰帶和似襯裙的裙子。他們蓄長髮並綁辮子,臉上的鬢一長出來就拔掉,雙手和雙眼塗上紅褐色,甚至以面紗罩臉。在婚禮慶宴或小孩生日時,被雇請到屋前或屋內庭院跳舞,亦經常在公開節慶時表演。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鐸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漢、魏屬雜舞類。執鐸而舞。鐸形如大鈴。《古今樂錄》:「鐸,舞者所執也。」鐸在古代是軍中傳令的工具,文事振木鐸,武事振金鐸(金舌)。《鐸舞》的漢曲古辭有《聖人制禮樂》篇,由於聲辭雜寫,已不能解讀。曹魏時的《鐸舞》曲名為「太和時」。晉朝的《鐸舞》曲名為「雲門篇」,傅玄作「鐸舞歌詩.雲門篇」:「黃《雲門》,唐《咸池》,虞《韶舞》,夏《夏》,殷《濩》,列代有五。振鐸鳴金延《大武》,清歌發唱形為主,聲和八音協律呂。身下虛動,手不徒舉,應節合度,闇其敘,時奏宮角,雜之以徵羽。」「樂以移風,與德禮相輔,安有失其所」(《樂府詩集》卷五十四)。這首舞歌一直沿用到南朝蕭齊時代,到蕭梁朝《鐸舞》改用周舍詞:「...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