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15.6273 ms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切分音形式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Zoppa一字通常寫成Alla Zoppa,源自西班牙文Zopa,其字義為跛足,音樂上指倒置的附點節奏,同時也用於十七世紀切分音節奏的舞蹈。
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八十年。
|
手帕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錫伯族民間舞蹈。流傳於新疆的察布查爾一帶錫伯族聚居區。錫伯語為《豐庫依瑪赫欣》。通常在年節、喜慶聚會時表演自娛。男女不拘,人數不限。表演者一手或雙手持手帕。舞時,由一人領舞,眾人隨後自由參加。手帕的舞法,主要有:〈繞〉、〈換〉、〈扔〉、〈甩〉、〈擺〉、〈搖〉等,甩帕動作又分單手甩和雙手甩。舞步穩重而有力,主要步法是〈側身橫步〉、〈一步一跳〉、〈兩步一停〉、〈三步一停〉、〈一步一轉〉等。舞至高潮時,領舞者帶領眾人圍成大圓圈跺腳轉胯,情緒激烈,場面壯觀。該舞節奏性強,動作矯健奔放。由該民族彈撥樂器東不爾伴奏。
|
滄源崖畫中舞蹈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蹈遺跡。滄源崖畫畫中的舞蹈形象,位於雲南省滄源縣東北部,大部分的舞蹈崖畫集中在佤族、傣族的民族聚集區。不同於其他的崖畫的圖案,此圖採用天然顏料,畫面中深淺不一的紅色是其最大特色。此圖刻畫在離地面距離一至兩公尺或六至七公尺的壁面上,規模比起其他的壁畫,是屬於較小的崖畫;至於,此圖的年代現已不可考,根據汪寧生所著之《雲南滄源崖畫的發展與研究》,據推論圖案所涵蓋的年代上可溯至漢代,下及明代。崖畫中所刻之圖案,可見到人們佩帶之飾物、工具、武器、亦刻有動物、房屋、木柵等圖案形狀,以及狩獵、放牧或戰爭等活動中所需之器具,表現了巫術、圖騰與神祇崇拜的現象,這影射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
|
黑帽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傳說於西元900年左右,西藏王「浪伽達摩」(Langa Dharma)迫害佛教,因此來自勞龍(Lha-hun)之喇嘛帕朵濟(Pal Dorje)決定剷除此一暴君,乃設計由自已喬裝為一個當時的「邦菩派」(Bonpo)教中的黑帽派漫遊舞者,身著黑衣騎黑馬,衣袖中暗藏弓箭前往王宮。因舞藝佳獲國王青睞與召見並頒獎。帕朵濟趁機射殺了國王,然後騎黑馬逃逸。士兵隨後追蹤,帕氏乘馬逃入吉河(River Kyi),洗掉原塗於馬身上之黑油煙使變成白馬,本人則將衣服反穿,變成白色,因而逃過追緝。自此以後帕朵濟成為西藏聖人,每年逢此慶典,均有默劇舞蹈的演出。內容敘述此事的經過以紀念帕氏之事蹟,且含有風趣之評論。...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蘭得馬舞(Langdharma)》1964.
|
李陵起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事件。李陵(?∼西元前74)於漢天漢二年(西元前99)以五千步兵與匈奴八萬騎兵作戰,不敵被俘,留仕匈奴。武帝(西元前140∼西元前74)怒殺其家族。該時,蘇武(?∼西元前60)因於天漢元年(西元前100)以中郎將,官職,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置於北海牧羊。終於始元六年(西元前81)得歸故國長安。臨行前,李陵置酒為蘇武餞行。李陵嘆謂:汝當知吾心,異域之人,一別長絕。乃起舞,邊舞邊歌:「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催,士眾滅兮名已隤,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漢書.卷二十四》。
|
撒里;舞蹈祭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角色名。「撒里」為古羅馬的舞蹈祭司,因其跨跳式舞蹈而得此名稱。一年兩次,三月及十月,玉米收成的季節,這些馬斯(Mars)祭司,亦稱「撒里」,會在羅馬聚會堂(Comitium)跳舞。羅馬戰神馬斯(Mars)在稱作戰神之前,為司農事之神。「撒里」之舞會迎來另一位收成之神塞頓(Saturn)。許多義大利的城鎮都有「撒里」社團(College of Salii),羅馬就有兩個,各擁有十二位會員。根據英國人類學家佛萊澤(Sir James George Frazer, 1854-1941)所言,此十二位「撒里」即代表古代陰曆的十二個月份。「撒里」頭戴銅盔、佩劍在身旁、左手執盾、右手執棒,此為擊盾之用。舞...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催眠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暗示或催眠狀態下產生的某種舞蹈;這類舞蹈可見於宗教儀式或商業性質的音樂廳。例如早期在倫敦,有個未經訓練的女孩被以馬德.萊娜(Madeleine)為名作宣傳,在催眠師的控制下被當成物品展示,播放音樂後(有時音樂是由觀眾依其希望所選,因此不可能事先排練),這名女孩便隨著音樂舞動。這種舞蹈若是有意識的,那它就較像是鄧肯(Isdora Duncan)所表演的舞蹈;因為她很少會用同樣的音樂,完全相似的形式跳兩次一樣的舞。這種演出(若是真實的話)只是證明一件所有好老師跟好的演出者都知道的事:如果舞者不受外在限制,只專心於舞動本身的情形下,會跳的比較好。宗教儀式中,外力催眠(由催眠師慛眠)或自我催眠(透過...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秧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傳統民間歌舞。歷史悠久,流傳廣泛。起源於農業勞動生活。秧歌原指農民插秧、耕耘勞作中所唱的歌,後發展成一種載歌載舞的表演藝術形式。《秧歌》一詞最早見於清代記載。《遼陽縣志》稱,元宵燈節「龍燈、高蹺、獅子、旱船等沿街跳舞,俗謂之秧歌」,有人認為與古代《鄉人儺》儀、舞隊及《英歌》有某些淵源關係。清代《秧歌》最盛,農村、城鎮已廣泛流傳,多以舞隊形式出現,鑼、鼓、鈸、嗩吶齊鳴,幾十人甚至千百人的秧歌隊揮臂作舞,歡聲鼎沸,萬人空巷。「秧歌小隊鬧春陽,轂擊肩摩不暇狂」,「畫鼓秧歌不絕聲」、「如蟻游人攔不住」等清人詩句,描述了這種盛況。清人陸又嘉《燕九竹枝詞》:「早春戲館換新裝,半雜秧歌侑客觴」可知《秧...
|
拉卡;舞蹈女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女神。夏威夷草裙舞者的守護神,傳統花圈中的瑪依蕾(Maile)就是專為獻給她。瑪依蕾由有香味的葉子和藤蔓植物編成,裝飾著舞蹈神壇,其芬芳優美的形式,是目前夏威夷私人或官場儀式中最受歡迎的花圈。
《夏威夷知性之旅》。
|
蛋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印度及中世紀英格蘭都有「蛋舞」,皆為一種技巧性表演的舞蹈。印度的「蛋舞」由女舞者獨舞,另配五名男樂師一同表演。女舞者頭上頂著約直徑二十吋的柳枝頭箍,並繫上三十條細線繩,每一條線尾以活結飾著一顆玻璃珠。女舞著先以一籃鮮雞蛋示觀眾,隨即跟著緩緩的樂音起舞,音速瞬間加快,女舞者急速地旋轉。她一邊快速旋舞,一邊由手中的籃內取出雞蛋,隨即將蛋溜入頭部的活結內,且以輕巧的手指將蛋繫在線繩上。直至三十個蛋全上了頭箍,無一顆蛋在舞蹈中失手。女舞者仍持續旋轉舞動,蛋環恍若光圈,舞蹈在樂音中越加快速,女舞者動作圓滑且確實,其精湛技巧表露無遺。隨後,她需將環狀舞動的蛋一一拆回籃內,且絲毫不影響她的舞蹈。舞畢,...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