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柯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蹈類型名。《柯羅》為一種南斯拉夫的民族蹈,類似羅馬尼亞之《賀拉》(Hora)及保加利亞之《賀洛》(Horo)。《柯羅》之型式甚多,在南斯拉夫聯邦中之六個共和國均有《柯羅》。《柯羅》成一開口或閉口之鎖鏈形,由領導人指揮者之動作與步伐。有時領導人單獨開始,然後其他者加入,直到完成一圓圈或鎖鏈形。者可向左移動數步,再向右移動數步,向前移或向後移。者可隨時離開或加入。通常步甚簡單,而氣勢甚強。其特色在於節拍與者行動之協調,其動作整齊劃一。在蒙特尼格羅(Montenegro)及波士尼亞(Bosnia),特別重視動作之準確,時除歌唱外,並無音樂伴奏;跺腳聲絕對一致,保持完美之...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大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以動大腿為主要步的蹈。如:「啦啦隊跳著大腿替參賽者加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流行於法國西北部之布列塔尼(Brittany)。為一種4/4節拍之棒。方式有二:一種由一男一女表演,一種由一男二女表演。第一種方式表演時,男女者相對而立,兩手各持一棒,向前平舉,繞圈而轉。然後高舉棒子超過頭,女者反時鐘方向轉身,穿過棒子。有時兩人亦同時向相反方向轉身,不穿過棒子。另一種一男二女表演時,男者立於中間,兩手各持棒的一端,兩女者分之立左右,各持男者手中棒的另一端。然後女者先後通過高舉之棒子,並由男者指揮女者之動作。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阿巴奈拉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阿巴奈拉(Habanera)是西班牙曲之一種,後傳至古巴,為古巴首都哈瓦那(Havana)之一種有歌有蹈。音樂是用緩慢至中板之2/4拍子,其節奏與探戈(Tango)相同。此為一種雙人,男女面對面,時配合歌唱而做出表達歌意之各種姿勢。蹈風格緩慢而穩重。手臂、臀部、頭部及眼睛,均有動作。令人感覺似乎源自摩爾人(Moorish)或東方。有人認為係來自非洲之黑人,先傳入古巴,再傳至西班牙。亦有人認為傳入路線正相反,先傳入西班牙,再傳至古巴,1850年左右又再重傳回西班牙。最早期之阿巴奈拉為《阿里格利托》(Areglito),由西班牙作曲家伊拉迪耶(Yradier)在1840年...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王沛綸編著《The Concise Dictionary of Music》民國八十四年。
滄源崖畫中蹈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蹈遺跡。滄源崖畫畫中的蹈形象,位於雲南省滄源縣東北部,大部分的蹈崖畫集中在佤族、傣族的民族聚集區。不同於其他的崖畫的圖案,此圖採用天然顏料,畫面中深淺不一的紅色是其最大特色。此圖刻畫在離地面距離一至兩公尺或六至七公尺的壁面上,規模比起其他的壁畫,是屬於較小的崖畫;至於,此圖的年代現已不可考,根據汪寧生所著之《雲南滄源崖畫的發展與研究》,據推論圖案所涵蓋的年代上可溯至漢代,下及明代。崖畫中所刻之圖案,可見到人們佩帶之飾物、工具、武器、亦刻有動物、房屋、木柵等圖案形狀,以及狩獵、放牧或戰爭等活動中所需之器具,表現了巫術、圖騰與神祇崇拜的現象,這影射當時人民的生活狀態。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
獻花禮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印度古典蹈的前奏啟者首先向神獻上鮮花,祈求神為這場蹈祝福。Esu Stotra則是者以蹈向耶穌作完全的奉獻。啟(Alaripu)則純粹是根據Mridangam bols的一種藝,者直立的站著,開始頭部動作,繼而頸部、眼睛眉毛、肩膀、手臂、手,然後是軀幹,最後是腿與腳,全身合而為一迸出如火花般快速而敏捷的蹈。者需將肢體大小動作均統合得恰到好處。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天人合一 ── 巴拉他納雅蹈》節目單,1990年。
瑪克西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巴西的雙人。1884年於巴西的記載中首次被提及,據說源自《巴突克蹈》〔見Batuque〕;至於音樂,根據音樂權威說法,融合了西班牙和美國風格,而節奏則借用Catarete和Embolada(巴西民歌唱法)。1950年,《瑪克西塞》以雙人形式在一項蹈公演會中演出,其修訂形式後來成為歐洲和美國廳很流行的蹈。1914年至1919年大戰前數年中,在英國《Maxixe Bresilienne》是支著名的社交;約於1921年時,昔日在蹈公演會的音樂,以更像森巴曲(Samba)節奏形式的嶄新姿態出現於巴黎。《瑪克西塞》為二拍子中庸速度,有簡單切分音節奏。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閃電神儀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是西印度群島非裔巴西人的儀式,間或形成一種包含祈禱和治療的坎東伯雷〔見Candomble〕禮拜。此儀式的根源,可追溯至遙遠的埃及和北非,是由非洲黑人所使用,爾後傳到西班牙、南美、加勒比海群島(如海地等地),各個地方會出現一些稍微不同的名稱。「珊哥」(Xango)指閃電神,代表創造的男性,禮拜基本上是祈禱增強男性力量,在部落中或跟外族作戰時能夠獲勝。他們使用血祭(通常用黑色家禽),但非據說的「獻給惡魔」;在一種讚美和祈禱的圓形蹈後,祭司被閃電神附身,陷入恍惚狀態,接著有三個女孩被帶進來,迎接雅沙納(Yanssana)的三個較次級的神祇(天使)。巴西這種最著名的中心是在巴伊亞(Bah...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斯圖加芭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司圖加芭蕾團」(Stuttgart Ballet)前身為「渥特堡省立劇院芭蕾團」,1759年渥特堡公爵卡爾.尤金(Karl Eugen)邀請法國年輕編家尚喬治.諾威爾(Jean-Georges Noverre)擔任該團芭蕾指導,1766年該團即躍上著名團之列。由於公爵的奢華導致財政陷入困境,補救的措施只好徹底縮小團,而諾維爾於1767年亦離開團前往維也納。1771至1794年雖有芭蕾校附屬於該劇院,但團仍未回復受注目的狀態。直到1824年底菲利浦.塔伊歐尼(Filippo Taglioni)加入該團任芭蕾指導至1828年三月,菲利浦.塔伊歐尼離開團往國際發展,團又再...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Oxford Universuty Press1998 New York.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哈薩克族民間蹈。流傳於新疆的伊犁、木壘、巴里坤等哈薩克族聚居區。通常在喜慶或親友相聚時,表演這種自娛性蹈。表演者多為男子,人數不限。時,模擬雄鷹的展翅盤旋,或從空中俯衝直下,並有獵取狐狸和小兔的情景,充滿生活情趣。蹈動作以模仿雄鷹的各種形態為主。姿中的肩、肘、腕有節奏的自然扭動,具有濃厚的哈薩克民族特色。該由哈薩克民間樂器冬不拉伴奏。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