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765.6249 ms
共 288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摩洛哥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摩洛哥居民柏柏人(Berbers)特別是亞特拉斯山(Atlas Mountains)的席魯(Shleuh)部族之舞蹈。此部族有許多舞蹈,最著名的是在馬拉喀什(Marrakesh)的Djema el Fna廣場的席魯男子舞者(Shleuh)。另外尚有影舞(Ahouach)及滑步舞(Gliding Dance)。就所有的柏柏人而言,早自孩提時代,舞蹈便是其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在山中或偏遠的村落,兒童很小時即由節日或慶典中學習傳統的舞蹈和歌曲,他們沒有特別的老師教導,所有的知識均由一代傳一代。另有一組組的女子「雲遊」舞者和音樂師,她們一村村走動,在婚禮或節慶時表演,成員多為離婚婦女,而此成為她們所選...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貝多因舞蹈;阿拉伯遊牧人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貝多因」(Bedouin)指的是阿拉伯、敘利亞、北非沙漠地區遊牧的阿拉伯人。他們自認為真正的阿拉伯人,其特殊遊牧生活方式,提供創造豐富的歌謠與舞蹈的背景,歌舞都常有具民俗樂風的樂師為其伴奏,多彩多姿、動力十足的舞蹈為單調的沙漠景觀增添風采。其典型的舞蹈是直線行列舞蹈,當地稱「達伯喀」(dabkah),舞者手牽手,形成直線隊伍,邊搖臀部,邊走步,領舞者有時手執手帕、劍、或盾,先獨舞來鼓舞眾舞者。伴奏樂器有似管(oboe)的吹奏樂器,當地稱「如拿」(zurna)〔參見Zurna〕,以梅樹的枝幹製作,前有六孔、後有一指孔,為置姆指之處;另有大型扁平的雙頭鼓,稱「塔伯」(tabl),此鼓以彎曲...
《The JVC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
悲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舞名。十四世紀歐洲風行的歌舞,又稱「Lamento di Tristan」,歌詞中表達的是哀傷的格調。塞爾特(Celt)舞蹈《豎琴樂舞》(Planxty)另有一名稱,即「悲歌」(Lamento)。以上二者似乎都和法國普洛凡斯(Provence)字源「planc」或「planh」有關,意為法國南部吟遊詩人(Troubadour)歌中哀傷之獨特風格。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新加坡舞蹈劇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成立於1987年,是新加坡第一個專業的芭蕾舞團,以融合東西方特色而享有盛名。舞團共同創辦人為吳淑琴(譯音)(Soo Khim, Goh)與藝術指導安東尼.鄧(Anthony Then)。1992年十二月搬演第一齣聖誕節日家戶喻曉的芭蕾舞劇《胡桃鉗》(Nutcracker)。該團演出舞碼包括古典芭蕾舞劇、新古典與當代的精典舞作;如中外著名編舞家作品吳諸珊、雲遜特.尼布達、格徠.維里頓、華沙利.蘇力、格賢.雷斯特、利.華輪等編舞家的創作。舞碼有《天堂之鳥》、《魅幻領域》、《睡美人》、《畢業舞會》、《柯碧莉亞》等。此外,舞團已在當地超過一百多所學校致力於推展舞蹈巡迴演出與欣賞工作。
舞團提供及香港第十五屆亞洲藝術節特刊1994。
|
切分音形式歌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Zoppa一字通常寫成Alla Zoppa,源自西班牙文Zopa,其字義為跛足,音樂上指倒置的附點節奏,同時也用於十七世紀切分音節奏的舞蹈。
康謳主編《大陸音樂辭典》民國八十年。
|
烏蘭察布岩畫中的舞蹈形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蹈遺跡。烏蘭察布岩畫中的舞蹈形象,約在一萬幅以上,發現於內蒙古陰山之北的丘陵巨石石叢上,起源之年代約在青銅時代,經過北朝一直到元代。舞蹈形象之題材為各種野生動物、狩獵場及原始車輛等。雖然,舞蹈形象在岩畫只是一小部分,舞蹈的表現形態包括一人舞、二人舞及多人舞等,涵蓋宗教儀式、圖騰及生殖崇拜等不同題材,是研究蒙古游牧民族生活型態,以及中國北方民族舞蹈形象的一項重要資料。
蓋山林《中國岩畫:岩石上的歷史圖卷》1997、宋耀良《中國岩畫考察》1998。
|
克里特公牛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西元前1400年克里特克諾索斯(Knossos)古城的假面舞蹈,為豪華儀式遊戲中之表演,由兩位特技演員扮演公牛,其他不戴面具的演員大半為女舞者,則以跨跳步移往公牛後方,藉機握住牛角。英國著名考古學家埃文斯(Sir Arthur Evans, 1851.7.8.-1941.7.11)揭示米諾斯文化(Minoan civilization)之前,世人一直認為此舞為真牛表演,如後來在西班牙及義大利產生的公牛圓舞(bull rings)。然而,「克里特公牛舞」在畫作上出現,明顯看得出由身材矯健之男子躲於公牛皮下喬裝而成。與此舞相關的儀式是「七男七女祭祀米諾陶之牲祭典」,亦稱作「祭月儀式」,其間再...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花棍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間舞蹈。參見「霸王鞭」條。
|
索非亞國家歌劇院芭蕾舞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團。創立於1927年,是由當時在柏林學舞歸國的「保加利亞芭蕾舞團」首席編舞家與藝術指導的阿那塔斯.佩托羅夫(Anastas Petrov)所設立的。並擔任藝術指導至1961年。創團首演舞碼為《柯比莉亞》,藉著《柯比莉亞》的演出,佩托羅夫終於奠定古典芭蕾在保加利亞的地位。1961-1973年由阿柏拉契夫(G. Abrachev)繼任該團藝術指導。與舞團合作過的有世界知名編舞家拉夫羅斯基(L. Lavrosvsky)、李法(S. Lifar)、丹洛夫斯基(O. Danovschi)、格里哥洛維奇(J. Grigorovich)、戴克(P. Van Dike)、葉夫曼(B. Eifman)、尼梅傑...
舞團提供與Horst Koegler《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Ballet1987》.
|
戈蒂雍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的法國宮廷舞,可稱是《方舞》(Quadrille)的前身。早期由四對舞者站成方形,由一、三對先跳;二、四對後跳,各組跳出不同舞形(figures)。後來,亦有依循大環形起舞的情形,接著有各舞形之變化。早期跳舞無樂器伴奏;而以老歌曲取代:如「Ma commere, quand je danse, Mon cotillon va-t-il bien?」十九世紀時此舞傳至英、德等國,演變成更多花樣。一般而言《戈蒂雍舞》的特色是:此舞必有一對重要的領舞者(稱gentleman conductor and his lady」),這一對舞者除了起舞外,也負責所有後續的舞形來配合整...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An American Ballroom Companion: Dance Instruction Manuals》.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