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特技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古代斯巴達的特技舞(Bibasis),實際上運動技巧之成分較舞蹈為多。此種舞蹈男女均可表演。舞時需快速跳至空中,並將兩足在身後相擊。兩足相擊次數均予以記錄,多者為勝,並給予獎品。波拉克斯氏(Pollux Ⅳ, 102)曾有詩描寫一位拉可尼亞(Laconian)女郎,以兩足在身後相擊一千次,超越以前所有之表演者。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荷他舞 (1)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菲律賓荷他舞是由西班牙人傳授給菲律賓人,此舞十分風行,主要因其歡欣和活潑的曲速,以及所伴隨的輕快動作。它流傳快速,起先流傳於居住在城裡的富豪人家,旋而遍及農村,菲律賓人把複雜的西班牙荷他舞發展成為他們自己的簡單跳法。《荷他蒙卡汀亞舞》(Jota Moncadena),以起源地為名,結合了西班牙和伊洛卡諾的動作,起始動作活潑而快速,強調長型竹響版的節奏,第二段明顯轉變為慢節奏,跳法具典型的伊洛卡諾(Ilocano)風格,結尾時舞蹈又回到快曲速。此舞中最普遍的舞步為踏-併-踏之華爾滋步,三拍子算法,用重踏步,足擦地、輕觸步和雙足跳並融合了華爾滋轉,也採用加重華爾滋步(accented wal...
《An Essay on the Spanish Influence on Philippine Dance》.
|
蹈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足蹈手舞,比喻非常快樂。《新唐書.卷二○一.文藝傳上.杜審言傳》:「後武后召審言,將用之,問曰:『卿喜否?』審言蹈舞謝。」
|
花棍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民間舞蹈。參見「霸王鞭」條。
|
烏夜啼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樂舞名。南朝之樂舞。《舊唐書.音樂志》卷二十九說:「《烏夜啼》者,宋臨川王義慶所作也。元嘉十七年,徙彭城王義康於豫章,義慶時為江州。至鎮相見而哭。文帝聞而怪之,徵還宅,大懼。妓妾聞鳥夜啼,扣齋閤云:明日應有赦。其年更為南兗州刺史,因作此歌,故其和云:夜夜望郎來,籠窗窗不開」。今所傳歌辭,似非義慶本旨。《教坊記》中說:「《烏夜啼者》,元嘉二十八年彭城王義康有罪放逐,行次潯陽;江州刺史義季留連飲宴,曆旬不去,帝聞而怒,皆囚之。會稽公主,姊也。嘗與帝宴洽,中席起拜。帝未達其旨,躬止之。公主流涕曰:車子歲暮恐不為陛下所容。車子,義康小子也。帝指蔣山曰:「必無此!不爾,便負初寧陵。武帝葬於蔣山,故指先帝...
|
馬賽族戰士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名。非洲坦桑尼亞馬賽族(Masai)民俗舞蹈,由族中年輕的成年男舞者表演,其中最重要的特色是上下跳躍的動作。身體上半部直立不動,做垂直跳躍,甚至腿部並沒有明顯彎曲來完成這個動作。因僅有垂直跳躍的動作,此舞顯得很簡單,然而,舞者需有強勁的腿部肌力以達垂直跳躍至三十或四十公分高的程度。此舞除了顯示出戰士的跳躍力量之外,也有培養敏捷性的效果。
《The JVC Video Anthology of World Music and Dance》.
|
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機構。臺北市立體育學院(Taipei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建校於1968年,原屬二年與五年學制之專科學校,1979年二年制改為三年制,1987年奉部命令、取消原設有之國民中、小學教育學程,設校目標由體育師資培育改以培養優秀選手為主旨,全校術科共分為十八種專修組,「舞蹈專長」為其中之一項,學生五年內舞蹈術科必修70學分。1996年經教育部核准、該校升格為四年制之體育學院。招收高中畢業生、專科部則停辦。1997年成立四年制舞蹈學系,由張麗珠擔任創系主任。1998年開始招生、現共有四班。2002年有了第一屆畢業生。設系之目標是在延續並提昇原舞蹈專長組「舞蹈藝術與休閒...
張麗珠提供資料:《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舞蹈學系簡介》1996。
|
豐收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此為立陶宛(Lithuania)的一支豐收舞,但並未有模仿的動作,純粹僅在收成的時候演出,由三人形成一組:一男二女或一女二男。舞者連續做小8字形互繞,一種是女孩在男孩手臂下轉動;另一種是男孩先和身邊的女舞伴勾手肘轉,然後再和另一邊的女伴勾手肘轉。音樂為華爾滋拍子。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彎刀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彎刀舞係墨西哥一種歡愉但危險之舞,據說由西班牙引入,在哈利斯科(Jalisco)及其他地區可見此舞。由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或兩個男人,揮舞刀子或中南美洲印地安人的彎刀表演。每一位舞者揮轉舞動兩把彎刀,在腿下互擊並配合音樂發出節奏敲擊聲。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德壽宮舞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代舞譜名。德壽宮舞譜是周密在《癸辛雜識》所編之舞譜,專供退位的宋高宗觀賞嬪妃表演歌舞所用,這些譜表可便於排練。在譜中記錄了舞蹈動作和隊形變化,但沒有文字,無圖像及音樂,由於動作語辭清楚且傳神,舞譜中含有字組,除少數的名詞在前代已有存在,大多數是宋代特有的名詞,原譜如下:「左右垂手:雙拂、抱肘、合蟬、小轉、虛影、橫影、稱裹。大小轉攛:盤轉、叉腰、捧心、叉手、打場、攙手、鼓兒。打鴛鴦場:分頸、回頭、海眼、收尾、豁頭、舒手、布過。鮑老掇:對窠、方勝、齊收、舞頭、舞尾、呈手、關賣。掉袖兒:拂、讚、綽、覷、掇、蹬、焌。五花兒:踢、搕、刺、搷、繫、擫、繫、搠。雁翅兒:靠、挨、拽、捺、閃、纏、提。龜背兒:...
周密《癸辛雜識》。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