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8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鞭苔舞;贖罪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繪畫名稱。西班牙畫家戈亞(F. Goya, 1793)的作品中,曾記載西班牙人以火燒異教徒做為公眾娛樂的歷史,這幅畫中,迫害者在著白衣的異教徒身上,套上圓環,神像尚未抬入前,他們繞著半裸體的受難者手舞足蹈。這幅畫所呈現的意境,很像歐洲的死亡之舞,舞畢後,這些異教徒就在馬德里,活活被燒死。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盤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手持盤子,舞於掌上或拋向空中的舞蹈表演。
|
舞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供人跳舞的場地。
|
瓜哇舞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蹈類型名。瓜哇舞蹈(Java Nese)依技巧性質的不同可分為三種風格;一、代表婦女與斯文之英雄人物 ── 動作緩慢、細緻、圓滑不甚用力量的舞蹈,稱謂「Aloes」(高尚的)。二、表現偉大高傲的英雄人物 ── 動作幅度大且快速,姿勢加重有力量,完全有節制而雅緻的舞蹈,稱謂「Jagah」。三、表視邪惡人物與巨人 ── 動作特別有力,幅度特大並有高度侵略性的舞蹈,稱謂「Kasar」(粗魯的),這類型舞動時,兩臂快速高舉,相似於南印度之《卡達卡利》〔見Kathakali〕面具舞中之人物。三種風格之舞蹈均可在後來發展之「人影」舞劇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宮宅慈良《亞洲舞踊 人類學》1987, Parco.
|
泰魯克-庫圖舞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劇名。泰魯克-庫圖(Teruk-Kuttu)為南印度節慶日表演之舞劇,為純粹之印度民間劇的一種,源自節慶戲劇,並與南印度泰魯古(Telugu)之藥叉默劇(Yaksha Gana)有關。泰魯克-庫圖舞劇通常在一臨時搭成之小舞台上,只由男性演員表演。舞台有時為一竹子搭成之長方台,有後台與兩廂。有時則為圓形之上台,稱為Mandapa。觀眾即三面環繞而坐。表演時,舞台除幃幔之外,別無佈景。演員由一人唱名,魚貫而出,表演舞蹈。現代劇本中大多數皆不出斯里蘭卡(Sri Lanka)所稱《那達嘉瑪》(Nadagama)劇庫之範圍。舞劇中之角色與處理之方式,各地不同。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空;男子假面舞劇 (2)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劇形式。《khon》是泰國的宮廷古典假面舞劇,它源自偶戲「南」(Nang,泰國的一種皮影戲,類似印尼的Wayang Kulit)並演出《羅摩金》(Ramakien)選粹或其他的民間故事,《羅摩金》乃《羅摩衍那》〔見Ramayana〕的泰國版本。男舞者以啞劇舞蹈表達說書人所吟唱的內容,由歌唱者和「piphat」樂團伴奏。演出文本包括兩種文學風格,一種是詩歌敘述詩(Kampak),另一種是押韻的散文及對話(ceraca)。表演者限演出男性、女性、惡魔或猴子四大角色類型中的一種;負責演出運動員般強壯動作形的演員,他們要精心設計戰爭啞劇。面具的臉譜均被嚴格規範,這些面具都是全頭形的假面,不像日本或印...
《Cambridge Dictionary of Asian Theatre》.
|
社交舞開式舞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術語。英文稱為Open Position,因常用於莎底士舞,故又稱Schottische Position。舞伴男左女右併肩站立,面朝相同方向,男右臂環繞女腰後,女左手置於男右肩上,外手(男左女右手)可在身前相牽而前伸或自然下垂、插腰、持裙,視舞法說明而定。但莎底士舞姿、丹麥舞外手自然下垂,瑞典舞外手插腰;若舞步說明未提及外手,則以相牽為宜。
張慶三編著《土風舞世界 》。
|
奧利西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奧利西舞》是印度古典舞,源自奧利薩省(Orissa)的中東部地區,它與其他許多印度古典舞蹈一般,起源甚早,據記載約於西元前一世記開始形成。此舞由女舞者或神廟舞姬在廟前的壇上(naata mandap)演出,許多大的寺廟像科納科(Konark)等,都有數以千計的奧利西舞者的浮雕和雕刻。馬哈里斯(Maharis,奧利西女舞者)的訓練學校可溯及西元二世紀,馬哈里斯一直頗受敬重而且擁有社會地位,包括王族與大家閨秀莫不以成為馬哈里斯為榮。除了女舞者外,到了十六世紀間開始有男舞者,稱為gotipuas,他們負責看守廟宇,察看祭禮是否如期舉行,而且也在宗教慶典中表演。《奧利西舞》在虔誠的儀式中佔有一...
《The Dance in India》.
|
巴瑟比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巴瑟比舞》十六世紀或更早期,在法國Brittany地區流行的宮廷舞。根據舞蹈大師阿爾波(Thoinot Arbeau, 1519-1596)所著的《Orchésographic》(1588)一書中記載,它是一支二拍子的舞蹈,舞步是《從勃浪舞》(Branle)的舞步加以變化而來,舞句則是不斷地重複。後來,十七世紀巴洛克時期的《巴瑟比舞》和十六世紀的《巴瑟比舞》,兩者無論是在拍子和舞步都有所不同。巴洛克時期的《巴瑟比舞》是3拍子舞蹈,樂曲起於後半拍,採用梅呂哀舞(Minuet)舞步,以2小節的樂句為舞句的長度,但速度較梅呂哀舞快。富伊葉(Feuillet)記錄了21首巴羅克的《巴瑟比舞》,...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Danc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 Y., Lodon, 1998.
|
舞者;精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稱謂。此為希臘土耳其語,稱呼舞者或精靈,這些角色是在「眾聖(或作眾祖先)大宴」(Kalikanzaros)的場合出現。他們跳舞時將圍成雙圓,代表舞過生死兩條「路徑」(今生來生之觀念)。走以「八字形」的舞跡;同時口中呼喊︰「嗨!」或「呼依!」,一路行進於兩世之間。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