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59.38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初出茅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引夏侯惇的軍隊深入博望坡,趁機發動火攻,事先埋伏在一旁的軍隊再一擁而上。夏侯惇果真中計,等到發現不對勁時已經來不及,結果士兵死傷慘重,劉備軍隊大獲全勝。《三國演義》的作者並以一首詩來形容諸葛亮:「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藉此來讚揚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才出山就立下功勞。後來「初出茅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初入社會,缺乏歷練。
萬劫不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深」,意思就是要人如果自知有罪,要能懺悔才能安樂;不知懺悔,將加深罪惡。這篇經文另外還說:一個人如果不對罪惡存有戒慎之心,就容易縱情懈怠,所以不要輕視小罪過,以為沒有關係。要知道罪惡之心就像小水滴,不去理會,終究會積滿成大缸水,那就是大罪惡了。一個人在剎那間犯了罪過,死後將墮入無間地獄,雖歷經萬劫那麼久的時間,也不易回復人身。這就是「萬劫不復」這句成語的出處和原義了。後來「萬劫不復」被用來比喻無法挽救的行為或命運。例如:「他的毒癮已深,已淪入萬劫不復之境,想救也來不及了。」
舉一反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曾說過他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辨事理,而不只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他說:「我教導學生時,他如果不對道理先去思考,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時,我是不會去開導他。如果他不是已經經過思慮,只因困在某個關鍵處,想說卻說不出來時,我是不會去啟發他。如果我舉一個四方形的東西為例子,我已經提示他一個角,而他卻還不能推想到其他三個角,我就不再教導他了。」在這段話中,孔子強調了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重要。缺少主動學習和思辨能力的人,他只能一味接受別人的說法,卻無法去自我推論,所得到的知識也就不夠紮實了。所以一位好老師,他會注重啟發式的教育,讓學生不但能主動去...
力不從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官場現形記》第二四回:「無奈溥四爺提筆在手,欲寫而力不從心,半天畫了兩畫,一個『麗』字寫了寫不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不對的。如:「錯字」。
烏合之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管子(?∼西元前644),名夷吾,字仲,春秋齊國潁上人。初事公子糾,後事齊桓公為相。通貨積財,富國強兵,尊周室,攘戎狄,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桓公成為霸主,桓公尊為「仲父」。管子奠定齊國的法治思想,著重經濟管理,他曾說:「像烏鴉一樣暫時湊合在一起的人,因為沒有組織、沒有紀律,剛開始什麼都好商量,久了就什麼都看不對眼,互相唾棄。表面上雖然還維持良好的關係,但因為沒有交心,權力不在領導人的手上,而在屬下或幕僚,可說是暫時依附、沒有權勢的領導者。」後來「烏合之眾」被用來比喻暫時湊合,無組織、無紀律的一群人。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十步就止步了。如果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笑那逃了一百步的,說他膽子小。您覺得怎麼樣呢?」梁惠王說:「這是不對的,只不過沒跑一百步罷了,但逃了五十步也是逃跑啊!」孟子說:「您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就不必奢望百姓會比鄰國多了。彼此都不管人民的死活,如何能期望更多的人民來歸附呢?」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五十步笑百步」,用來比喻自己和別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卻自以為是而譏笑別人。
金玉良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珍貴的勸告或教誨。《官場現形記》第一一回:「鄒太爺一看苗頭不對,趕緊陪著笑臉道:『老哥哥教導的話,句句是金玉良言。』」也作「金石良言」、「金石之言」、「金玉之言」。
自以為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以為是」即自認為是,指自我主觀認為自己是正確的,不能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在《孟子.盡心下》中,萬章問孟子,為什麼被大家公認是忠厚老實的人,孔子認為是傷害道德的賊呢?孟子回答說:「這種人你舉不出他哪裡不對,即使覺得他可惡,卻無從攻擊起。隨世浮沉,平時看起來忠厚老實、行為廉潔,大家都喜歡他,但在他的主觀意識中認為自己都是對的。這樣的人看似有德,本質上卻是無德,所以說是傷害道德的賊。」後來「自以為是」演變為成語,就用來指自認觀點與做法正確,不肯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
與世無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世人毫無爭執。《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與人無患,與世無爭。」《官場現形記》第五三回:「既然人家同我不對,我亦樂得與世無爭,回家享用。」也作「與世靡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