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兩敗俱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發憤忘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專心學習或工作以致忘記吃飯。語出《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形容十分勤奮。《晉書.卷五六.孫楚傳》:「今發憤忘食,忠慨亮到。」明.無名氏《孟母三移.楔子》:「你如今發憤忘食記在茲,精進功勤皆在爾。」
趑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前進卻猶豫、停滯不前。[例]聽說前方情況不對,眾人十分猶豫,趑趄不前。
不屑一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可一世」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據宋代羅大經撰寫的《鶴林玉露》記載,王安石年少時,狂傲自滿,以為無人能及。他曾經帶著名片登門求見理學家周敦頤,結果一連三次都被拒絕在門外。王安石因此滿懷怨恨,不再上門求見。作者羅大經認為,周敦頤想挫王安石的銳氣,沒有什麼不對,但一連拒絕三次是過分了些。假使王安石能跟隨周敦頤學習,矯正偏頗的觀念,就不會有煩苛擾民的新法產生。「不可一世」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來指人驕橫自大,目空一切,以為他人無與倫比。
和諧溝通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班級的氣氛與融洽,更要避免因為標籤效應導致學生遭到不平等的待遇,也就是說在經營班級的時候,應採取對事不對人的態度,應該對其行為給予訓誡,而不是因為人犯錯而斥責,這兩者對於學生心靈之發展將產生極大的不同,就連讚賞的時候,也是如此,要以鑑賞式的讚賞,而非對於其人格的評論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用打掃作為勉勵的話,當以你打掃的真乾淨取代你真棒,兩者看似沒差,實際上確有極度的差別,前者對與其行為給於表揚,後者則表揚其個人並延及他的表現,如此一來學生將會更努力的尋求好表現,而非下次沒做好就變成你不好,打掃的這麼差,還是你打掃的不好,打掃不...
風吹草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平王的追兵在後緊追不捨,他躲躲藏藏,心中十分驚懼,一旦被平王抓到,肯定會難逃一死,所以只要有一點點不對勁的動靜,他就會立刻藏身起來,等到確定沒有追兵後才繼續逃亡。後來「風吹草動」這句成語也多用在於驚懼的狀況中。
賭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不滿或被指責而任性使氣。[例]與父母親賭氣而離家出走,是不對的行為。
道德兩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海先生絕望離去,在第二天夜裏,他破窗潛入藥房,偷走了藥物,及時挽救妻子一命。你認為海先生這種作法對不對?顯然,以上這個故事所引出的問題,是沒有單一正確答案的;從不同的觀點將有不同的答案。柯爾伯格之所以採用此種兩難問題,其本意並不在於測驗受試回答得對或不對,而是在於了解受試者回答時所採取的不同觀點。由受試者回答的方式及其對自己所回答的解釋,從而認定受試者道德發展的程度。對海先生偷藥救妻的故事,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觀點來判斷海先生偷藥行為的對與錯。如果單...
吳市吹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死他,便將其外攻內應計謀密告子產大夫,轉報鄭定公(姬寧)後,立刻下令誅殺太子芈建。機警的伍子胥發現不對勁,匆忙帶著芈勝(太子芈建之子),儘快要逃奔吳國。到了昭關(在江西,位於吳楚邊界),守昭關的將軍欲執拿他們,追兵甚急,伍子胥設法引開追兵,讓芈勝另外逃跑。到了長江邊,江上有位漁夫正渡著船,看到伍子胥跑得滿頭大汗,遂主動載他渡江而去。靠岸吳境後,伍子胥解下寶劍欲贈漁夫致謝;漁夫說︰〔楚國之法,得伍子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珪。豈徒百金劍邪?〕不接受,逕自渡船離開。尚未到達吳國都城,連日勞累導致伍子胥生病,只好在丹陽和溧陽縣...
錯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對、不正確。唐.王叡〈三惑論〉:「過謬錯誤,莫得知矣。」唐.皮日休〈襄州春遊〉詩:「映柳認人多錯誤,透花窺鳥最分明。」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