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扞格不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他認為劉文潛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上,無所不取,絲毫沒有畏懼;但是論到誠意正心等道德修養時,就顯得抵觸而不能相合,並以此自謂為光明公正。後來「格格不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品格、修養。如:「修身齊家」。《晏子春秋.內篇.問上》:「稱身就位,計能受祿。」
生命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題,並探討人生終極關懷的課題。能立志做個文化人、道德人,擇善固執,追求生命的理想。具備成為世界公民的修養(註2)。<p> 中英文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生命教育英文關鍵字:Life Education 參考資料註1.廖慧雯(2012)。生命教育課程對高中生生命態度影響之研究,頁7-8。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雲林縣。註2.曾愛媛(2010)。九年一貫生活學習領域教科書生命教育相關內容分析探究,頁10-11。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註3.謝昌達(2012)。生命...
隨心所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隨心所欲」原作「從心所欲」,見於儒家的重要典籍《論語》一書中。《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記述了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其弟子自相問答的言語,由孔門後學記錄而成,為儒家思想所依據的經典。〈為政〉篇中孔子自述生平修養進程,他說:「我十五歲時立志向學,三十歲時自立於社會而有所成就,四十歲時能明瞭事理而無所迷惑,五十歲時明白了天地萬物生成運行的自然法則,六十歲時能聆聽並了解他人話中的真義,七十歲時則能完全順從自己的心意做事,而且不會踰越法度。」由孔子這段話可以得知,當人修養到極致,萬事萬物的道理了然於胸,自身的行為會自然而然地容入天地運行的法則,而不會有所違逆。可知「從心所欲,不踰矩」,當是儒家修身養...
多難興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很危險的。自古以來,想倚仗險要地勢、戰馬,和鄰國的災難來取勝,是三件危險的事。古代的聖王都是以盡力修養德行和上天交通,沒聽說他們會專門依恃險要的地勢與戰馬的。而鄰國的災難,也是不可猜測的。也許因為國家多難,反而使國防更為鞏固,疆土更為擴大;也許因為國家無難,反而招致滅亡,失掉疆土。所以鄰國是否有難,您一定不可任意猜測。」晉平公聽了,便答應了楚王的要求。後來「多難興邦」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國家多難,則上下團結奮發,促使邦國更加興盛。
目無全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眼中沒有整頭牛的形體,比喻道的修養不受外形限制的境界。典出《莊子.養生主》。後用「目無全牛」比喻技藝純熟高超。 △「庖丁解牛」、「善刀而藏」、「遊刃有餘」、「躊躇滿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修養、磨鍊。《淮南子.道應》:「文王砥德修改,三年而天下二垂歸之。」《史記.卷六一.伯夷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于後世哉?」
附庸風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缺乏文化修養的人,裝腔作勢地從事有關文化的活動。如:「他經商致富後,便附庸風雅的大肆搜購古董書畫,企圖能躋身藝文達人。」
設身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禮記》的〈中庸〉篇中有一章是魯哀公向孔子問政的記載,其中有一段孔子的答語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整段的意思是說:「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經常不變的綱領,那就是:修養己身,尊重賢人,愛護親人,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百工,安撫遠人,懷柔諸侯。」宋朝朱熹替「體群臣」的「體」所作的注解是:「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意思就是:設想自己處在他人的地位或情況中,來明察他們的內心。後來「設身處地」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假想自己處在他人地位或情況中。
涵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修養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