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3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無所適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命,是不敬;把敵人可以據守的城池築得堅固,是不忠。一個失去忠敬的臣子,還拿什麼事奉國君?希望您能夠以修養德行的方式來鞏固宗子的地位,又有甚麼城池比得上呢?」士蒍退下後,又感慨地賦詩明志,詩云:「如今國家混亂的情勢,就像破舊狐裘上的毛一樣紛亂,一個國家有了好多位君主,我真不知該聽從誰的命令才好!」典源又見《左傳.宣公十二年》。言楚國與晉國交戰,楚莊王見到晉軍聲勢浩大,本想退兵,但是臣子伍參力主迎戰,並分析敵情說:「晉國的執政者是新上任的,不能發布號令。他的副手先縠剛愎不仁,不肯聽從命令。晉軍的三個統帥無法專權行事,想聽命又沒有上司下令,如此一來,大軍該聽誰的命令才好呢?所以這次戰役,晉軍必敗。」...
心不在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闡發《儀禮》經義的書。《禮記》本為許多有關於「禮」的單篇文章,內容或言哲理,或論政治制度,或記禮樂器物,或述生活儀節,是儒家的禮學要籍。〈大學〉是《禮記》中的一篇,南宋朱熹,將它由《禮記》抽出,與《中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為之作注,撰成《四書章句集注》。典源此段在說明正心修身的道理。所謂修身在正其心,就是自身有所憤怒、恐懼,或是有所嗜好喜樂、憂患,內心就不能端正。心不在其位,那麼看也像沒看見,聽也像沒聽見,連吃東西也不知道滋味。這就說明了修養自身,在於端正自己的內心。後來《禮記》原文中的「心不在焉」演變為成語,被用來比喻心思不集中。
赤子之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西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受學於子思門人,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傳有《孟子》七篇。他曾經到齊、宋、滕、魏等國游說,一度擔任齊宣王的客卿,最後以所說不合王意而不見用。他主張行「仁政」,提出「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等論說,以期說服諸侯,停止武力兼併。晚年與萬章等門人集儒家論述著書立說以終,學說對後世影響甚大,被認為是孔子儒家學說的繼承者。典源所錄是孟子說過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一個品德修養良好的人,不會失去他做赤子時的一片純真、善良之心。「赤子之心」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個成語,用於比喻純潔、善良的心地。
呆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木雞,木頭製成的雞,任何情況下皆紋風不動,比喻修養深厚、態度沈穩。語本《莊子.達生》。後用「呆若木雞」形容愚笨或受驚嚇而發愣的樣子。 △「木雞養到」、「目瞪口呆」
高山仰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解釋2 出處3 故事4 補充5 例句6 參考資料 解釋高山,比喻品德高尚。仰,仰慕。止,語助詞。高尚的品德,令人崇仰。 出處<詩經><小雅車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舝,ㄒㄧㄚˊ) 故事 補充(1)相似詞: 景行行止、高山景行(2)反異詞:嗤之以鼻、不屑一顧 例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千百年後,先生的人格修養,將為人們所仰望。 參考資料金淵博、曾鴻儒合編<多功能成語典>,p,238,金安文教機構;薛河田、鍾毓田 著<中學生全方位六用成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修養。《易經.謙卦.象曰》:「謙謙君子,卑以自牧也。」唐.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易經》卦名:(1)八卦之一。卦形是☳。代表雷電。(2)六十四卦之一。震(☳)下震(☳)上。表示君子體察到雷電交相而來的現象,即以恐懼之心,修養其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修養、修治。如:「潔身自愛」。唐.孟郊〈送超上人歸天台〉詩:「何以潔其性?濾泉去泥沙。」
格格不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才知道事實並非如此。他認為劉文潛在滿足自己的私慾上,無所不取,絲毫沒有畏懼;但是論到誠意正心等道德修養時,就顯得抵觸而不能相合,並以此自謂為光明公正。後來「格格不入」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抵觸阻隔而不相合。
年高德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者,是孔子之徒與?」意思是說:人到了老年,要警惕自己,謹言慎行,不可貪得無厭。能夠做到年紀越大且德行修養越受人敬重,便可說是孔子言論的信奉者了。後來「年高德劭」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年紀大而有德望。出現「年高德劭」的書證如明.張四維《雙烈記》第二齣:「終南山有一隱士,年高德劭,時望所尊,人皆稱為陳公。」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