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表示提醒或命令人做某事。如:「不論環境如何困厄,我們都要腳踏實地,好好做人。」、「別忘了要告訴他,要仔細檢查,別再出錯。」
車水馬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漢章帝。 (2) 封:封官,古代帝王以土地、爵位、名號授給王族或有功的人。 (3) 白:動詞,告訴。此指上書。 (4) 太后:指明德馬皇后,漢明帝時封后。 (5) 柱石之功:指對國家有重大的功勞。 (6) 時無赭,澆黃土:猶「無功不受祿」之意。 (7) 萬乘之主:指貴為一國之皇后。乘,音ㄕㄥˋ。 (8) 衣:音|ˋ,動詞,穿。 (9) 大練縑裙:粗帛雜絲所編成的裙子。縑,音ㄐ|ㄢ。 (10) 濯龍門:漢代洛陽城門名。 (11) 譴怒:責備、生氣。 (12) 冀:希望。 (13) 讙:音ㄏㄨㄢ,通「歡」,熱鬧。此處當指外戚的喧鬧。〔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以便、便於。如:「快準備行李,好早點上路。」、「請告訴我你的住處,我好去找你。」唐.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詩:「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五花八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妖怪,它可以化為人身,又能變出酒菜和錢財來,還能談人禍福,而且極為靈驗。一年多後,有一個道士路過,他告訴熙伯說:「如果是外來的妖怪,還好驅除;如果是內心發出的邪怪,就很難驅除了。但是還是有方法,把妖怪移到城隍廟,它就會自己離開了。」到了晚上妖怪跟熙伯說,三天後,它就會離開,說完帶了些東西就走了。過了幾天它回來跟熙伯說:「大江以北,戰火四起,我沒有齊全的準備,所以回來準備一些東西,怕會吵到您的生活起居,真是不好意思!」然後就找製造甲冑、箭的工匠,製作干戈器械,用了幾天時間才完成。它集結了數百人,穿著鎧甲,戴著頭盔,騎馬疾奔,擺出古代兵法中的五花陣、八門陣,就像在操練與檢閱軍隊一樣,然後就一齊大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啟發、告訴。《孟子.萬章上》:「使先知覺後知。」
竭澤而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載,春秋時,晉國將要和楚國開戰。晉文公非常憂心,問大臣咎犯說:「敵軍人數比我們多,要如何應戰呢?」咎犯回答:「我聽說禮不厭繁,兵不厭詐,要打贏這場戰爭,仍然得靠詐術。」文公將咎犯的建議告訴雍季,雍季說:「把澤水排光來捕魚,一定捕得到,但明年就沒有魚可捕了;把草木燒光來打獵,一定可以捉到獵物,但明年就沒有獸可以獵了。雖然這次用詐術應戰,取巧可行,但下次就沒效了,並不是長久之計。」最後,文公還是用咎犯的建議,打敗了楚國。論功行賞的時候,雍季的功勞比咎犯高,大臣們勸諫說:「這次打了勝仗,全靠咎犯的計謀,但行賞卻把他排在後面,也許不可以吧?」文公說:「雍季的話,是為國家百世...
胸有成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可十分喜愛竹子,所以在窗前種了一大片竹子,無論晴雨寒暑,都仔細觀察竹子的生長情形和姿態變化。文與可曾告訴蘇軾說:「畫竹之前,胸中必須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然後心手相應,如此才能將竹子生動的神韻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段文字成為古代重要的繪畫理論。後來「胸有成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處事有定見。
鴻鵠之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鴻鵠之志」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人有像鴻鵠一舉千里的遠大志向。《呂氏春秋.士容論》記載:齊國有一個人很會相狗,他鄰居託他買一隻能捕鼠的狗,過了一年才買到。他告訴鄰居說:「這是一條好狗。」鄰居養了幾年,那狗卻不捕鼠,他就告訴相狗的人。那人對他說:「這是一條好狗,牠的志向在追逐獐麋豕鹿,而不在捕鼠;你把牠的腳綁起來,牠就會開始捕鼠了。」鄰人就把狗的後腳綁著,狗果然捕鼠了。驥驁的氣勢,鴻鵠的大志,有可以印證人心的,就是精誠,有了精誠之心,自然神人相應,那是不能用言語說明的。後來「鴻鵠之志」被用來比喻志向遠大。
寡廉鮮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司馬相如,字長卿,漢蜀郡成都人。有一年,漢武帝派唐蒙修治經略夜郎、僰(ㄅㄛˊ)中二地。由於唐蒙徵集民工過多,又用「軍興法」殺了大帥,使巴蜀百姓大為震驚恐懼。武帝聽到這種情況,就派司馬相如去責備唐蒙,發布了一份文告(喻巴蜀檄〉,告訴巴蜀人民唐蒙的舉動皆非皇上本意,並且懇切要求巴蜀官民了解和支持皇上開發西南夷的行動。檄文中提到:被徵召行役的人,有的自相殘殺,有的逃跑,這不是為臣者的節操。但這不全是應徵者的罪過,而是「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其意思是說父兄們平常沒有嚴格教育,也沒有給子弟樹立表率,才會讓人們缺少清廉、知恥的美德,而不知羞恥,世風當然也就不淳厚了。後來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比作、視同、處理。如:「以棄權論」、「以作廢論」、「告訴乃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