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496 ms
共 4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得魚忘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
智力三元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改變環境的能力及選擇環境的能力。此理論最大的特色就是強調智力是可教育性的,智力的測量應包含測量個人外在的知識、外在的適應能力及使兩者結合的能力,以形成一個完整而獨立的三元智力(陳李綢,民87)。自智力三元論問世以來,智力的觀念已由傳統的單一能力轉變到近代的多元智力,傳統智力測驗所測到的智力商數(IQ),只能代表三元論中的組合性能力。智商是否代表智力的問題,以成了心理學上新的爭議,這個改變對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示,它為教育提供更開闊的視野。 傳統智力測...
|
生態系統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2 環境因素2.1 微觀系統2.2 中介系統2.3 外在系統2.4 宏觀系統2.5 時間系統3 生態系統理論的特性4 教育的啟示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生態系統理論(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 生態系統理論於1979年由Bronfen brenner提出,此理論重點在於,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發展是受生物因素及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發展中的個體、發展中的環境,以及特別是兩者間的演化互動(evolving interation)的過...
|
容量單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公升相當於10分公升,而在分公升與毫公升之間為100倍之關係,因此為1分公升相當於100毫公升,另外在實務上,常使用到的是c.c.的單位,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時時提醒學生100毫公升也等於100c.c.。除此之外,在台灣中較常使用的單位為公升與毫公升,其中第二種分公升較少接觸,因此老師教學上可著重於公升與毫公升的計算,如此一來,即須特別教導1公升相當於1000毫公升的單位換算量。最後,熟悉由大單位換到小單位後,可讓學生演練由小單位換算至大單位,因為此牽涉到小數點問題,常常使學生混淆,其中單位關係為1毫公升等於1/100分...
|
增強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r)2.2 正增強和負增強2.2.1 正增強物和正增強2.2.2 負增強物負增強2.3 內在增強物和外在增強物3 懲罰(punishment)與消弱3.1 懲罰物(punisher)和懲罰(punishment)3.2 懲罰與負增強3.3 消弱(extinction)4 關鍵字5 參考資料 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增強理論(reinforcement theory)'源自於心理學的制約理論(conditioning theory)。領導者在安排的情況下,運用制約的原理,透過獎勵或懲罰的手段,對...
|
基模(Schem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定義心理學者在研究人類的知覺與記憶歷程時,發現人類具備一種複雜的組織系統,稱為「基模」。基模是個體用來認識周圍世界的基本模式,此模式是由個體習得的各種經驗、意識、概念等構成一個與外界現實世界相對應的抽象的認知架構。它是存在人腦海中的認知架構,包含了我們對外在世界的概念、這些概念的屬性,以及這些屬性之間的關係。但基模有個缺點是它可能會引起刻板印象。基模 (schema) 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知識表徵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的一種,是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理論中的基本觀念之一,皮亞...
|
維高斯基的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最後是鷹架理論,此三者構築了發展理論的全部。 自我中心語言(私自對話)說明了孩童在小的時候,常會對於外在知識所構築成的語言,將之轉變為自己可以理解的字彙,然後在平常的時候,就會透過自言自語的方式,進行一種類似知識灌輸的過程,這對於幼童來說是很重要的學習方式。,也能讓他更有效率地做學習。 最近發展區(近側發展區)此舉說明了教育其實重點著重在學生可能會,但是不完全懂的地方,也就是說他們需要學習的部分,是他們沒辦法獨力完成,但是如果有些許幫助,或是有人在旁指導,就可以完成的部分,就是他們最有效率的學習區域,而稱之為最近發展區。...
|
Bandura自我效能論(self-efficacy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在環境反過來也會影響個人內心身處的思想與情感反應,於是Bandura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們對自己組織並執行必要行動方案以達成特定績效的一種能力判斷,並非是一種可擁有的技能,而是指個人能夠如何善用所擁有的技能的一種信念。所以,自我效能決定了個體不管是其最起始的行為,還是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或是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
|
移情與反移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題產生迴避、負向,或情緒高漲的反應;(2)特定刺激型(stimulus-specific):對個案的外在或人格特質產生迴避、負向反應,或情緒升高;(3)特定特質型(trait-specific):諮商師對人通常會有的習慣性反應,如:鼓勵依賴或尋求認可;(4)特定個案型(client-specific):對個案特定的行為或關係模式有所反應。上述前三種反移情發生時,諮商師必須自我覺察此對治療的衝擊並採取預防措施,必要時得尋求督導或諮商,以了解有哪些衝突或議題影響治療工作。第四種--特定個案的反移情,則可善用於療程中。諮商師對...
|
敘事治療(narrative_therap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敘事治療之簡介2 基本假設3 治療歷程4 技術和程序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敘事治療之簡介Michael White 與 David Epston為敘事治療的代表人物。敘事治療屬於後現代治療取向,認為個人是根據外在系統的強勢故事來建構起生活的意義。敘事治療幫助當事人,從強勢故事中區分出自己的故事,重新建構個人的生活故事。 基本假設敘事治療的取向是合作取向、去病理化取向。敘事治療的人性觀認為個案有足夠能力、人生歷練、積極意願來產生新的行動智慧。敘事治療認為故事會影響實際生活,建構出我們的所看所感和行動。諮商師會傾聽...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