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4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97.981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權變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策的應變思想為基礎而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 *(二) 什麼是權變理論權變理論認為,每個組織的內在要素和外在環境條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在管理活動中不存在適用於任何情景的原則和方法,即:在管理實踐中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和內部條件的發展變化隨機應變,沒有什麼一成不變的、普適的管理方法。成功管理的關鍵在於對組織內外狀況的充分瞭解和有效的應變策略。權變理論以從系統觀點來考察問題,它的理論核心就是通過組織的各子系統內部和各子系統之間的相互聯繫,以及組織和它所處的環境之間的聯繫,來確定各種變數的關係類型和結構類型。它強調在管理中要根據組織...
豐衣足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豐衣足食,是生活富裕,不虞匱乏的意思。一般人在生活上,莫不以豐衣足食為生活目標,但齊己是一位出家的和尚,所以對生活上的要求,自然是清心寡欲而與世俗之人不同。齊己在〈病中勉送小師往清涼山禮大聖〉詩中,即期許小師父在參禪禮佛的過程中,主要是開啟潛藏於內心的佛性,以體悟人生。為了求並體現這種體悟,齊己提示小師父應放棄外在豐衣足食的追求,方能有所成就。後來「豐衣足食」就一直沿用下來,用以形容生活富裕。
行為學習論也被稱為刺激—反應學習論(或簡稱S-R theory),主要是根據行為主義的基本要義而提出的理論觀點。此理論認為操作制約是人類學習的主要歷程,也是獲得經驗的學習歷程。另外,行為學習論也重視環境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他們認為學習的結果是表現在行為的改變上,並強調外在事件對個體的影響,他們不認同個體的自由意志,也因此被認為是決定論者。行為學習論者在教育上主張使用增強與懲罰兼施,而不重視內在自發性的動機,強調外在控制的訓練價值。行為論者認為增強作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物體因受外在拉力,而呈現緊張的狀態。[例]繃緊鼓面、拉緊繩子
秣馬厲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知道鄭國已有防備,免去一場戰爭。後來「厲兵秣馬」被用來指完成作戰準備。亦用來比喻完成事前準備工作。另外在《左傳.成公十六年》中,可見「秣馬利兵」一詞,也作比喻完成作戰準備的意思。
實驗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依賴”自變項之緣故,故稱依變項。目錄1 無關變項之控制2 實驗控制3 影響內在效度之因素4 影響外在效度的因素5 關鍵字6 參考資料 無關變項之控制與實驗研究相關之變項大致有:機體變項、中介變項與無關變項。無關變項是指那香可能與實驗處理無關,但因與實驗處理同時出現,且可能對依變項產生重大影響,卻未被控制好的自變項(即未被實驗者操縱之變項)。無關變項可視為中介變項,許多研究獲得之結論指出,由於受到這些無關變項之影響而變成無效。與實證處理無直接關係之無關變項,研究者可採用數種方法移去,或削弱其影響以為控制,其方法如下:1...
燃眉之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自己準備的嫁妝,卻為了解決家裡窮困的「燃眉之急」,拿出來變賣。知道這件事後,李開先內心非常感動。另外在許多成語詞典中都引了三國時代,吳國謀士張昭取笑諸葛亮的一段話。說孔明平日自比古代名相管仲、大將樂毅,可是當劉備落難,有「燃眉之急」的時候,卻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段文字雖不見於《三國志》和《三國演義》,卻可以拿來當做「燃眉之急」的用法參考,所以附載於此。
名不副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外在的名與內在的事實不相符。[例]消費者購買預售屋時應慎選建築商,以免被名不副實的廣告花招所騙。
代幣制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代幣制度1.1 代幣制度中的供需法則1.2 代幣制度的運用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代幣制度  代幣制度採操作制約原理,以個體自發性的活動配合代幣做外在增強的控制,促使個體在進步過程中以正當行為取代不正當行為。代幣制起源於對精神病患者的制約,代幣法係以具有交換價值的象徵物代替金錢或其他許可證明(如機構幾張交換券可憑之領取食物),做為患者自發性適當行為(如按時起床收拾床舖)出現時的正強化物,藉由後效強化原理,從而達到矯正不良習慣的目的。顯然,行為矯正之用於心理治療,其根據的乃是操作制約作用的學習原理,在...
泥牛入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思慮。一個人的內心在未開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現在的想法和過去的想法矛盾,內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滿了衝突和比較,就像兩頭牛在互相爭鬥,無法解脫,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馬上就會融化了;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悟得智慧,開悟見性,原本心中的固執和主觀意識,也會馬上消失無蹤。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如何開悟,但是開悟的方法和境界並不是文字或語言可以形容,所以龍山和尚用了「泥牛掉入海中,至今沒有消息」的比喻,表示未開悟前,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別人都是對立的,互相不斷爭鬥;開悟之後,這種內外在的對立與爭鬥就不再發生了。因為有了智慧,能夠超越種種對立與統一的矛盾,...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