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286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王陽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贈侯爵。王陽明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釋、道三教,而且能夠統軍征戰,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因他曾在餘姚陽明洞天結廬,自號陽明子,故被學者稱為陽明先生,後世現在一般都稱他為王陽明,其學說世稱「陽明學」。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都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生平王陽明十八歲讀朱熹著作,相信一草一木都涵有至理,便對庭中竹子去「格」物,要沉思出他的理,格了好幾天,非但沒有悟得,反而病了。於是改就辭章之學,博覽兵家書籍,二十八歲舉進士後出仕作官。由於得罪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驛,他在蠻荒絕域中領悟聖人道理存於自己心中,而不是...
程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先生,宋洛陽人。為學出入於老釋,終返於六經,為一代大儒,與其弟頤合稱二程,開理學中之洛派。著有識仁篇、定性書等,合在二程全書中。
顧亭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著述。他在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極為精闢的見解。清初學術界的「三先生」,不僅是反清的愛國志士,更是一代大儒,他們輝煌的學術成就,對後世造成極大的影響。
孟母擇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的母親為激勵孟子勤奮好學,曾為選擇環境而搬家三次,終於把孟子培養成一代大儒。後遂以此形容家長為教育子女,選擇良好的學習環境所花的苦心。也作「孟母三遷」、「孟母三徙」。
董仲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父權、夫權貫串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從而他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 事蹟 漢代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說將中國帝王置於世界與宇宙的中心,是天上與地下間的樞紐。對下,帝王秉承天命,代天而治;對上,帝王為人世的代表, 承擔對上下四方祭祀的責任,遠古時領導者為大祭司政教合一的特色仍然存在。此說對帝王的吸引力是只要人民安居樂業,四時風調雨順,其政權便相當鞏固了。對儒者而言天人感應說最美妙之處是將人事時地皆聯繫在一起,成為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一個政權如何得到天命?其帝王必能上事天下養民。而事天不僅僅只是要注意依時...
張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1)(西元1020~1077)字子厚,宋郿縣橫渠鎮人。服膺《易》、《禮》、《中庸》、孔、孟之學,為一代大儒,世稱橫渠先生。著有《西銘》、《東銘》、《正蒙》、《理窟》、《易說》等,總稱《張子全書》。(2)字孟陽,晉朝安平人,生卒年不詳。為著名文學家,官至中書侍郎;性閒雅,博學能文,著詩文多篇行世。
黃宗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其中很多地方批評專制政治的缺失。評價:  黃宗羲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明末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明末清初五大師」。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
王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思想3 著作4 評價 生平王勃出身望族,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績的侄孫。王勃小時候很聰慧,從小就能寫詩作賦,世人目為神童。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書右相劉祥道,曰「所以慷慨於君侯者,有氣存乎心耳」,劉祥道大為贊賞,向朝廷表薦,麟德三年(666年),對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職。王勃恃才傲物,經常得罪人。後任虢州參軍,不久就因事罷官。父親也因此降官去做交趾縣令。王勃去交趾看父親時,渡海溺水而死(一說溺水後受驚嚇而死),只活了二十幾歲。許多從事漁業、航海者悼念王勃,尊稱他為水仙王,供奉於船上、港口、河邊。...
井井有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井井有條」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井井有條」原作「井井有理」。荀子,西元前313∼前238,戰國時趙人,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學說本於孔子,主張禮治,提倡性惡之說,與孟子之性善說相對。《荀子》此篇主要在論述大儒對於當世的作用,另外還論述了聖人、君子、勁士、雅儒、小儒、俗儒等幾類人的德行,並且強調學習與法度的重要。一個人能夠清清楚楚地做事有次序、有條理,端莊肅穆地使自己受尊敬,能有始有終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
碩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儒。《後漢書.卷六二.荀淑傳》:「後遭黨錮,隱於海上,又南遁漢濱。積十餘年,以著述為事,遂稱為碩儒。」晉.范甯〈春秋穀梁傳序〉:「而漢興以來,瑰望碩儒,各信所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