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定的。《集韻.入聲.帖韻》:「攝,攝然,安也。」《漢書.卷六四上.嚴助傳》:「天下攝然,人安其生。」
息事寧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章帝(西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術,建初四年(西元79)召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異同,令班固等據以作成《白虎通義》;又詔曹褒定漢禮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遺規,安定社會,發展生產。史家將他與明帝媲美,兩朝合稱「明章之治」。章帝為人寬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鉆鑿之類的酷刑。章帝曾下詔,命令所有的官員,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驗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間互相告發,一律不得受理,為政以不得生事擾民為重點。後來「息事寧人」演變為成語,用來指平息紛爭,以使彼此相安。
防患未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防微杜漸 辨似例句 ○ ㄨ 今天天陰陰的,出門時最好帶一把雨傘~。 ㄨ ○ 為政要~,消弭亂源,才能安定政局。
夜以繼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夜以繼日」就是以夜晚接續著白天的意思,是說用夜晚的時間來繼續做白天未完成的工作。這句成語出於《孟子.離婁下》,孟子以上古聖王為例,說明他們治國、愛民的德政。夏禹是個厭惡美酒而喜好有意義、合理言論的人。商湯持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用人惟賢,因此任用賢人沒有固定的常法。周文王把已經安定的人民,視同傷者,加以愛護,不敢勞動;追求正道,彷彿永遠沒有終止,不敢自滿。周武王從不輕慢身邊的臣子,也不會遺忘遠方賢德的諸侯。周公想要兼備夏、商、周三代聖王的美德,以實施禹、湯、文、武四位賢王的德政。當發覺做的有與聖王不合的地方,就仰著頭思考,白天想不出來時,夜晚就繼續地思考,幸而想通了,就會高興地坐等天亮,以便...
蕭規曹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何制定了嚴明一致的法規,而曹參沿用蕭何訂下的法度,無所更動,因此為政者當清淨無為,而人民生活即能得到安定。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蕭規曹隨」,漢代揚雄〈解嘲〉一文即用了這句話,後多用來比喻後人依循前人所訂的規章行事。
不知所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殺人,絕不寬赦,那麼臣子就會震驚而不知如何是好。君主若不及時覺悟,則國家的法度日漸衰敗,國家也就不再安定了。後來「不知所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人惶恐不安,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也有人以為這句成語是從《論語.子路》中,孔子所說的「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演變而來。一個國家不行禮樂,刑罰不公平,人民當然無所適從,不知所措了。《論語》原文中的「錯」,就是「措」的通假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定、平靜。《史記.卷一二.孝武本紀》:「漢興已六十餘歲矣,天下乂安。」《文選.張衡.東京賦》:「區宇乂寧,思和求中。」
禍起蕭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們來歸。他們來歸之後,就要使他們安定。如今你們兩人輔佐季氏,不能德化他國的人民,邦國分裂瓦解,無法保全,反而要在國內動兵征伐。我怕季氏的憂患,不是遠在顓臾,而是近在朝中啊!」後來「禍起蕭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禍亂發生於內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控制、使安定。如:「穩住情緒」。
心安理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心定理得注音︰ㄒ|ㄣ ㄉ|ㄥˋ ㄌ|ˇ ㄉㄜˊ漢語拼音︰xīn dìng lǐ dé釋義︰人心安定,事理合宜。見「心安理得」條。 01.《三國志.卷九.魏書.諸夏侯曹傳.夏侯玄》:「然則內外相參,得失有所,互相形檢,孰能相飾?斯得人心定而事理得,庶可以靜風俗而審官才矣。」(源) 參考詞語︰心宰理得注音︰ㄒ|ㄣ ㄗㄞˇ ㄌ|ˇ ㄉㄜˊ漢語拼音︰xīn zǎi lǐ dé釋義︰猶「心安理得」。見「心安理得」條。 01.元.王惲〈待旦軒記〉:「蓋勤則為補拙之資,公即具生明之本,無私則心宰,心宰則理得,理得則言順。」 參考詞語︰心安理當注音︰ㄒ|ㄣ ㄢ ㄌ|ˇ ㄉㄤ漢語拼音︰xīn ān...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