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8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防微杜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錯誤或災害萌發之初,就及時制止,以免它繼續發展。[例]為政要防微杜漸,消弭亂源,才能安定政局。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而要求辭官歸隱,襄子驚訝地問:「為君主立下大功的人,理應受此禮遇,這樣才能服眾啊!這也是先聖先賢們安定國家的方法,你為什麼要這樣呢?」張孟談答道:「我察看古往今來的歷史事件,知道君臣永遠無法共享權勢,真這樣做的,未曾有過好結局。前人的教訓,正可作為我們的借鏡啊!」趙襄子在他的堅持下也只好答應。張孟談於是辭掉官職,並把名下所有封地獻還,然後就在負親這個地方耕作自足。在此事中,張孟談表現出的智慧與趙襄子表現出的英明,正因為他們能如張孟談所說:「前事之不忘,後世之師。」把歷史的教訓轉化成自己的借鏡。後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被用來指記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可作為今後行事的鑑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安定。《詩經.小雅.魚藻》:「有那其居。」漢.鄭玄.箋:「那,安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止、安定。與「動」相對。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墨子.非攻》:「卿制大極,而神明不違,天下乃靜。」《淮南子.本經》:「哀斯憤,憤斯怒,怒斯動,動則手足不靜。」
1.安定不動的。如:「風平浪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流安定的樣子。《說文解字.攴部》:「攸,行水也。」清.段玉裁.注:「水之安行為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安定。如:「鞏固國防」。《國語.魯語上》:「晉始伯而欲固諸侯,故解有罪之地以分諸侯。」《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
岌岌可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並非天下之王道。如果想要壓伏人民,那麼只要用嚴刑峻法,人民自然就會被壓伏了。但是這樣只能讓國家暫時安定,卻無法維持長久。」因此管仲認為採勝民之道的結果,將是「危哉!君之國岌乎!」,造成國家的動盪不安,請桓公三思。」後來「岌岌可危」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非常危險。在《韓非子.忠孝》中,則引作「當是時也,危哉,天下岌岌!」
見異思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管子.小匡》篇中,記載了春秋時,齊桓公問丞相管仲說:「要怎樣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成就人民的事業?」管仲回答說:「士、農、工、商這四種身分的人不可以雜處而居,不然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王的時代,士都住在環境清淨的地方、農民一定住在田野鄉間、從事勞動的人一定住在官府附近、經商的人一定住靠近市場的地方。士如果能聚居在清幽的地方,那麼從早到晚、從小到大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義、孝、敬、愛、悌等處世原則,他們的心就可以安定下來,不會受到別的事物干擾而改變他們的意志。後來「見異思遷」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的「見異物而遷焉」演變而出,比喻意志不堅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使安定、征服。如:「平亂」、「跨海平魔」。唐.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呆若木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等上一陣子。直到四十天後,才向齊王稟報,『鬥雞訓練成功了,這雞既不驕傲,也不害怕,別的雞叫囂,心神安定如常,看上去就像一隻木頭雞,不驚不動,其他的雞見到牠,都嚇跑了,這已是天下無敵的鬥雞了。』齊王聽了十分高興,後來,這隻雞上陣迎敵,果然從無對手。 4.相似、相反詞 相似詞目瞪口呆、呆頭呆腦、笨頭笨腦 相反詞聰明伶俐、狡如脫兔、矯若遊龍 5.例句匪首侯殿坤,在得知這個噩耗之後,特別是知道了老妖道的落網後,當即呆若木雞。(曲波《林海雪原》二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