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0.520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體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普遍(日本或韓國的打屁股和徒手制裁通常是男教員對男學生)。台灣作家洪醒夫發表在《台灣日報》副刊的步入文壇成名作〈逆流〉這篇小說通過男主角的敘述刻劃學校打屁股的慘酷:「我的血染溼了我的內褲,我不能坐椅子,我不能走路。」台灣作家侯文詠2002年發表的《我的天才夢》裡回憶中學時被藤條打屁股的往事,寫到:「我想起班上有一個同學後來變成了國內知名的聲樂家(中略)我想不起中學時代曾經聽過他唱歌,或者感受到任何他可能成為聲樂家的特質(中略)我搜遍記憶所及,勉強能找出來的,竟只有他挨藤條時,高亢的哀嚎聲而已。」台灣作家朱和之〈我的四百擊...
自成一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獨自形成一種風格。[例]梁啟超先生的文章博綜古今,自成一格,在當時文壇號為「新民叢報體」。
雷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作家身影〉等系列,共二百八十部,亦多次榮獲金鐘獎。 文學創作   青年時期,雷驤以想像無窮的小說在文壇崛起;到中年之後作品風格轉為真誠坦白,直陳生命,圖文並茂的隨筆式散文建立獨特的文學風格。他一向不在作品中歸納大道理,在藝術表達上,他保持含蓄的美,以「淺嘗即止」的模式,讓觀看的人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他的文章和繪畫,總是給人一種平淡而遙遠的感覺,但並不是清冷孤絕,而是一種有距離的溫度,同時還帶有一些慧黠的趣味。不過,透過這樣精練的文字和淡遠的描述,有心人卻能夠從雷驤看來隨興的文章中,深切的了解了人間萬象。 作品列表 ...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暗合之處」(余光中 1977)。余光中的這篇〈狼來了〉發表以後,「一時之間被喻為『血滴子』的大帽子在文壇弄得風聲鶴唳,瀰漫著肅殺的血腥氣息」(陳明成 2002,40)。余光中曾將陳映真文章中引用馬列主義的段落摘取出來,匯整寄給陳芳明,請他轉交王昇,密告陳映真思想傾共。但因鄭學稼、徐復觀、胡秋原等人力保,反對以鄉土文學將人入罪,陳映真並未因此入獄。也因為鄉土文學論戰中,他將鄉土文學打為共黨文學的行徑,使得台灣人對他物議紛紛。 余光中的文學觀(余光中原文摘錄) 在〈逍遙遊〉、〈鬼雨〉一類的作品裡,我倒當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爐...
周芬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入,也能疾轉蕩開,看只是自家的細節,卻正是千萬人在同一戲台上搬演的搏命大事。散文作品量少質精,在當今文壇宣傳當道簽名會滿天飛,人人急於創造銷售佳績的情況下,她仍然只是「天真、誠實、沈默」的沈靜(前筆名)。善於寫物狀人,分韻分題的獨特手法展現了她絕佳的鎔裁功力,善於描繪沈靜而絕美的生命情調,可喜又可驚的今生緣會,既深情又天真,既柔媚又英挺。 參考資料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7642&Keyword=%E5%91%A8%E8%8A%AC%...
巨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容精深、結構宏偉,具有重大影響力的作品。如:「莎士比亞以畢生心力寫成的曠世巨作,對文壇具有深遠的影響。」
楊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楊逵(1905-1985),本名楊貴,日據時代到戰後這段期間的台灣現代文學作家,人稱是台灣文壇「壓不扁的玫瑰」。從日據時期開始發表作品,到民國七十四年去世,一生寫作不輟,作品種類多元而豐富。青年時期參加日治時代農民運動,是文化運動的戰將,也是一位把農民、勞工運動的目標,經由文學作品去宣揚、討論的實用文學主義者,同時又是勇於將文學作品中的理想,在現實中去追求實踐的行動派作家。 寫作風格:楊逵留學日本後,熱衷農民運動、社會運動,由於在台灣從事社運受挫折,又因小說作品〈送報伕〉得到東京文學評論小說獎第二獎的鼓勵,於是轉...
蔣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是狂飆。閱讀從聽覺開始,無所不在的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文學不見得只是文學。 評價在近代華人文壇上,有許多人兼拿畫筆與文筆,兩方面都傑出的人屈指可數,蔣勳即為其一。美學的蔣勳,在藝術體系中灌注人文感性,不時透露溫柔敦厚的底蘊。文學的蔣勳,則有著另一番風景:詩人蔣勳爽颯濃烈,小說蔣勳幽默機智,散文蔣勳關照生命,在不同的文學型式裡,蔣勳也有著不同的面貌在近代華人文壇上,有許多人兼拿畫筆與文筆,兩方面都傑出的人屈指可數,蔣勳即為其一。蔣勳善於把低...
名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氣、聲譽。[例]他在文壇的名聲很響,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蕭麗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饒,更可以感受女性之間純粹感情的美好。 著作:一九七五年,蕭麗紅出版了第一本中篇小說《冷金箋》發跡於文壇。一九七七年,第一部長篇小說《桂花巷》在聯合報連載,深獲好評,使她受到文壇的矚目。一九八O年,她以《千江有水千江月》獲得聯合報第一次頒發的長篇小說獎,並引起文壇廣泛的注意。此後,她又出版了《桃花與正果》、《白水湖春夢》兩部小說。作品皆身最受閱讀群眾的喜愛,且暢銷至今。 評價...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