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洪水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引起反效果的情況下重建創傷情境。例如墜機事件的生還者多半可能有多種衰弱症狀,他們可能會常做惡夢、腦海時常出現災難的場景、可能開始不敢搭飛機,嚴重者甚至不敢乘坐交通工具,或是產生痛苦的情緒,像是罪惡感、焦慮、憂鬱等等,在行為治療中,洪水法常用於治療焦慮相關的疾患、恐懼症、過度強迫性行為、創傷後壓力疾患(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曠野恐懼症等。(註一)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現場洪水法、想像洪水法英文關鍵字:in vivo flooding . imaginal flooding 參...
杯盤狼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狼藉,散亂的樣子。杯盤狼藉形容酒席完畢,杯盤散亂的情形。《史記.卷一二六.滑稽傳.淳于髡傳》:「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宋.蘇軾〈赤壁賦〉:「肴核已盡,杯盤狼藉。」也作「杯盤狼籍」。
置若罔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到牽連。當時的大學士沈一貫素與禮部侍郎郭正域不合,郭正域曾是沈一貫的學生,但郭正域一直對沈一貫不服,時常忤逆他,沈一貫因此懷恨在心。妖書事發後,有人向他密告可能是郭正域所為。沈一貫知道郭正域的為人,不可能寫下這篇大逆不道的文章,但一直對過去的事情耿耿於懷,不願替他出言辯護,甚至火上加油,向皇帝暗示郭正域可能涉案。神宗聽了大怒,下令將郭正域關起來,並免去他的官職。其他大臣見他命將不保,趕緊去向沈一貫說情,沈一貫才出面解除了部分危機。經歷了這場事,郭正域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身邊的許多人卻受到牽連,自己也被罷官還籍,最後死於家鄉。朱國幀在他的書中提到這件事,認為沈一貫只因宿怨,對不利於郭正域的密報「...
恨鐵不成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憾恨鐵煉不成鋼。指對期望的人不成器,感到焦急不滿,而有所責求、惋惜之意。《紅樓夢》第九六回:「只為寶玉不上進,所以時常恨他,也不過是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恆常、時常。如:「他經常頭痛。」《文選.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然經怪此意尚未熟悉於足下,何從便得之也?」
五十步笑百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代,各國時常互相攻伐,為了遏止戰禍的蔓延,讓百姓過安定的生活,孟子便周遊列國,勸導國君實行王道,重視仁義,以改變這種好戰的風氣。有一次孟子去見梁惠王,梁惠王說:「我治理國事,真是盡心盡力了!河內遇到饑荒,就把河內的災民遷移到河東,又將河東的糧食運到河內來賑濟。當河東遇到饑荒,也是這樣處理。看看鄰國,沒有一個國君像我這樣用心的,但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國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麼緣故呢?」孟子回答說:「您向來喜歡打仗,我就用戰爭來做個比喻。戰鼓咚咚的敲著,兩軍的刀劍已經交鋒。那戰敗的士兵,就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走,有的逃了一百步才停下來,有的則逃了五十步就止步了。如果逃了五十步的人卻取...
一曝十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暴十寒」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大思想家,後人尊稱他為「亞聖」。當時人們對於齊王管理政事沒什麼成就很不滿意,雖然齊王並未採納孟子的觀點,但他仍幫齊王解釋,說:「不要認為這是因為大王不夠聰明。就算天下最容易生長的生物,如果讓它在太陽下曝晒一天,又放在寒冷的地方十天,也沒有辦法存活。我跟大王相處的時間有限,一旦我離開,那些奸臣小人又來動搖大王的決心,我就算能讓大王萌生一些向善的念頭,又有什麼用呢?」此段話見載於《孟子.告子上》。後來原文中「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演變為「一暴十寒」這句成語,用來比喻人做事缺乏恆心,時常中斷。
若有所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發愣不語,好像在想些什麼似的。[例]他時常望著天空,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
化險為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吐蕃本是中國西部古老游牧民族羌人的一支,早就和中原的漢人有往來,唐朝時的接觸亦頗為頻繁,太宗貞觀年間,更與唐宗室通婚和親。安史之亂後,唐的國際地位出現了變化,西南防務無暇顧及,自此邊疆民族常乘機侵擾邊境。代宗廣德元年,吐蕃一度攻入長安,使代宗東逃至陝州,後在郭子儀的領兵抗禦下,吐蕃雖然退兵,卻仍時常威脅京畿重地及隴右、劍南諸地。大曆十二年,吐蕃又來犯,朝廷派崔寧應戰,告捷,據史書載:「破吐蕃十萬,斬首八千,生擒九百人。」 韓雲卿〈平蠻頌〉一文即記此事。文中贊頌唐王朝對戰敗部族的處置極為妥當,使為惡者受到應有的懲處,自新者得到適合的嘉勉,「變氛沴為陽煦,化險阻為夷途」,即把原有的災禍之氣轉變成和...
老生常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書生的尋常言論。比喻時常聽到,了無新意的老話。《三國演義》第一○六回:「鄧颺怒曰:『此老生之常談耳。』」《儒林外史》第一回:「這一首詞,也是個老生常談。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也作「老生常譚」。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