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9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禮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守禮而不爭奪。如:「只要用路人彼此禮讓,當可減少許多交通事故的發生。」晉.陸機〈吳趨行〉:「禮讓何濟濟,流化自滂沱。」《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
|
仁禮存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仁禮存心」出於〔孟子.離婁下〕;孟子說:「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心不忠口』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要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
|
行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以鞠躬、作揖等方式表達敬意。《禮記.曲禮下》:「君子行禮,不求變俗。」《紅樓夢》第六二回:「雖眾人要行禮,也不曾受。」
2.舉行某種儀式。《初刻拍案驚奇》卷五:「與他家往來得熟,其日因為他家成婚行禮,也來看看耍子。」《儒林外史》第三七回:「先一日就請老先生到來祠中齋戒一宿,以便行禮。」
|
喪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關喪事的禮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凶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紅樓夢》第一三回:「戴權會意,因笑道:『想是為喪禮上風光些。』」
|
禮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禮法道義。《詩經.衛風.氓.序》:「禮義消亡,淫風大行。」《管子.版法》:「必順於禮義,故不禮不勝天下。」
2.禮儀,禮節儀式。《詩經.周南.關雎.序》:「故變風發乎情,止乎禮義。發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禮義,先王之澤也。」《西遊記》第三○回:「唐僧乃上邦人物,必知禮義。」
|
禮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制的儀式。《禮記.儒行》:「禮節者,仁之貌也。」《國語.楚語下》:「禮節之宜,威儀之則。」
|
博文約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博的研習典籍,並依禮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語本《論語.雍也》:「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
〔禮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為三禮之一。三禮是〔周禮〕(又稱〔周官〕)、〔儀禮〕與〔禮記〕合稱,現都流傳於世。〔周禮〕所載為國家行政制度,〔儀禮〕所載是行為儀節,二者都敘述具體的事務和儀式。〔禮記〕所載重在說明制度和行為儀節的道理,猶如「禮」的原理原則。
中國古代原有六經之名,即易、詩、書、禮、樂、春秋。其中「樂」早已失傳,現在傳世的五經因漢初傳述者不同而有家派之別。傳「禮」者據傳有戴德和戴聖 ,戴德所傳者稱 〔大戴禮〕,戴聖所傳者稱〔小戴禮〕。〔小戴禮〕即今之〔禮記〕。〔禮記〕經漢末鄭玄(字康成)注,共四十九篇,後世朱子注諸經,又加了注解,現今流傳的版本中加注疏的更多,較〔大戴禮〕更為流行。<... |
禮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禮聘請。如:「為了整頓業績下滑的行銷部門,老闆特別禮聘具有市場分析專長的張顧問來指導我們。」《南史.卷七六.隱逸列傳下.陶弘景》:「帝手敕招之,錫以鹿皮巾。後屢加禮聘,並不出。」
|
禮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按官階品級而分的禮儀制度。唐.韓愈〈桃源圖〉詩:「爭持酒食來相饋,禮數不同樽俎異。」《新唐書.卷一二七.列傳.裴耀卿》:「班爵與公同,而禮數異。」
2.禮節。唐.杜甫〈哭韋大夫之晉〉詩:「丈人叨禮數,文律早周旋。」《紅樓夢》第五六回:「憑他們有什麼刁鑽古怪的毛病兒,見了外人,必是要還出正經禮數來的。」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