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31.26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人而無胡不遄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而無,胡不遄死」是〔詩經‧鄘風‧相鼠〕中的詩句,意謂做人而不懂法,實在不配活在世上為人。〔韓詩外傳‧卷九〕以一則齊景公飲酒失,晏子進諫的故事,與這句話互相闡發;故事大意是:齊景公有一回喝酒喝得酪酊大醉,竟然脫下衣帽,彈琴作樂,並看著左右侍從忘形地說:「仁人也是這樣享受的吧?」侍從也附和地說:仁人的耳目感官和常人沒有兩樣,怎麼會不喜歡這樣呢?景公又吩咐去請晏子來。晏子聽說這情況,穿戴全身服前來。景公說:「現在,我想讓你一起來享受這樣的快樂。」晏子說:「君王這樣說就不對了!齊國五尺以上的成人體力都超過我和您,他們之所以不敢用力氣來壓服我們(而甘心服從我們),是因為怕違犯法。所以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樂。乃行為道德的規範,而樂能調和性情、移風易俗,二者皆可用以教化人民,治理國家。《記.器》:「也者,反其所自生;樂也者,樂其所自成。是故先王之制也以節事,脩樂以道志,故觀其樂而治亂可知也。」《梁書.卷三五.列傳.蕭子恪》:「伏以聖旨所定樂論鍾律緯緒,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懸日月,不刊之典,樂之教,致治所成。」
輕意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物輕薄卻情意深厚。參見「輕人意重」條。如:「所謂輕意重,雖然是一點薄,也是我的心意,敬請笑納。」
相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尊敬、貌的態度相對待。如:「無論貧富貴賤,她對上門購物的顧客莫不以相待,所以生意特別興隆。」
論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與〔樂論〕二篇,是〔荀子〕一書中論說教育的重要部分;者「養也」,以養欲,樂者「樂也」,以樂怡情。荀子把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性、情、慮、偽、事、行、知、能等八項;認為「生之所以然者為性」,這種原始樸材,必待人為之文飾,庶可臻於善,故荀子提出「化性起偽」之說。至情則為性的彰顯與表現。易言之,性必過情而具體呈現,故性是能作喜、怒、哀、樂、好、惡等反應之潛在狀態,而情則是此類喜、怒、哀、樂、好、惡等現實活動的呈現。荀子有時「性情」、「情性」並稱;透過樂,一方面可改變喜、怒、哀、樂、好、惡之內在傾向,使性中此種自然反應能潛移默化,以達到昇華的境界,一方面亦可修正已表現之情,使之化約為合乎...
傳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讀詩習代代相傳。明.朱權《荊釵記》第二齣:「詩傳家忝儒裔,先君不幸早傾逝。」
之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之本出自〔論語‧八佾篇〕。「林放問之本。子曰:『大哉問!,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魯國人林放感於當世樂崩壞,故向孔子請教的本原意義。孔子鑑於一般人都只見到的形式與表面,而林放卻能問及的本原問題,所以稱許他問到了「大」題目。在孔子的回答中,「奢」是指以排場的奢侈表現為重,「儉」則是儉省到缺少了應有的準備;「易」是徒重儀式文飾而沒有哀痛之實(按〔朱熹集注〕),「戚」是指哀痛而文不備的哀戚。孔子認為,雖然儉戚與奢易都不合,但是比較之下,儉戚更接近的精神,所以在無法兼顧的情形時,他寧可選擇儉戚而避免奢侈或徒重形式。
  由於孔子是用「奢易儉戚」舉例回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司行號所發行的定額購物優惠券。如:「圖書券」、「生日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違背法。《孝經.聖治章》:「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
門義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遵行的義之道。語本《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