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1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18.749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有功或有特長的人給予物品、金錢的獎勵。《儒林外史》第三○回:「如果色藝雙絕,另有表禮獎。」
令人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讓人感到非常讚。如:「魔術表演出神入化,令人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觀覽欣。宋.洪邁《夷堅志補.卷一九.豬嘴道人》:「嘗以暮春遊名園,玩牡丹,偕侶相攜穿花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極為讚。唐.李白〈溫泉侍從歸逢故人〉詩:「激搖天筆,承恩賜御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鑒識和欣。如:「他鑒古物的能力受到肯定。」
擊節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音樂時,因讚而隨著樂曲的節奏打拍子。後多用於指對詩文創作或藝術表演的讚嘆欣。宋.王楙《野客叢書.卷二四.阿房宮賦》:「或者讀〈阿房宮賦〉,至『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袖冷殿,風雨淒淒,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擊節歎,以謂善形容廣大如此。」也作「擊節稱」、「擊節讚」。
不當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與功勛不相當。《荀子.正論》:「夫德不稱位、能不稱官、不當功、罰不當罪,不祥莫大焉。」《明史.卷二一○.趙錦傳》:「致朝廷之上,用者不賢,賢者不用;不當功,罰不當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如:「那些搬運工人辛苦了一天,應該好好的打一番,表示慰勞之意。」
外在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教學歷程中的動機研究中,酬(reward)與懲罰(punishment)是最常使用的兩種方法。在學校裡,教師給予學生的東西(包含物質的與精神的)若能使學生產生愉快的感受或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則稱之為酬;反之,教師加在學生身上的任何行為若是使學生感到痛苦的,則稱之為懲罰。因此,酬是對學生的行為產生正向的增強作用;當下次同樣情境出現時,希望他能再出現同樣的行為反應。這種行為學派對動機的看法,在認知學派興起後就受到一些質疑。認知學派的心理學者布魯納(J. Bruner)於一九六一年提出發現式學習(discovery learning),他認為任何學科皆能以某種合理方式對任何兒童在任何階段來...
安營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安營在外的兵馬。媽祖及千里眼、順風耳、進香旗入廟安座之後,其他法器如代天巡狩令、令旗、五營旗、大印等,安置在奉天宮附近之民宅,象徵安營駐紮,兵將自備糧草,有作客與護駕之意。 在駐駕典禮進行的同時,由五營執事人員備妥五牲與水果,安排法師進行安營犒軍的儀式,依東、南、西、北、中的順序,以五色營旗召請五營兵將駐紮並接受犒,兵將同飲一杯酒,平均分配食物與兵器,約莫半小時後結束。 隔天下午4點,二度犒五營兵將,告知即將起駕。儀式完畢後,食物提供信徒用餐。晚上8點收營,將代天巡狩令、令旗、五營旗、大印請入廟內,9點至10點誦起馬經,11點起駕。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