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6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62.57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領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體會、了解、領會、領悟
力透紙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乾淨,讓人看了,心裡就感到愉悅,想要拿起筆來書寫。於是用銳利的錐子在沙地上畫出勁拔峻險的形狀,也因此領悟了其中用筆的道理。書法用筆,要像用尖銳的東西在沙上作畫一樣,有時要隱藏筆鋒,顯現出深沉的感覺;當必須使用筆鋒時,就要遒勁有力,讓運筆的力量穿透到紙的另一面。如果可以達到同時呈現這兩種筆法的境界,自然可以說是相當的成功了。楷書與草書的運筆,如果能完全和畫沙的道理一樣,就能夠流傳久遠,達到與古人相同的水準。」後來「力透紙背」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人的書法遒勁有力。亦用來形容文章立意深刻有力。
知新溫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溫故知新」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溫,溫習;故,舊的。「溫故知新」就是溫習過去所學,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體會。在《論語.為政》中記載了孔子說的一句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如果能常常複習以往學過的課業,而能從中領悟出新的道理,這樣就可以為人師表了。」後來「溫故知新」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說明反覆學習的功效。
泥牛入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韓國伽耶山海印寺發現之版本。在《祖堂集》卷六記載了一段小故事,洞山良价禪問漳州龍山和尚:「和尚你是領悟了什麼道理,所以能住在這座山裡面?」龍山和尚回答:「我看見了兩頭泥做的牛互相爭鬥,跌入海中,直到如今全無消息。」佛家之中,以「泥牛」比喻人的思慮。一個人的內心在未開悟之前,想法往往是互相矛盾的,不只現在的想法和過去的想法矛盾,內在的想法和外在的想法矛盾,自己和其他人的想法也是充滿了衝突和比較,就像兩頭牛在互相爭鬥,無法解脫,然而泥塑的牛一旦掉入水中,馬上就會融化了;同樣的,一個人如果悟得智慧,開悟見性,原本心中的固執和主觀意識,也會馬上消失無蹤。洞山良价禪師問潭州龍山和尚如何開悟,但是開悟的...
滄海遺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因此莊子藉著糊塗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悟真道。
會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領悟、了解。晉.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薛仁貴征遼事略》:「張士貴目視劉君昴教出,君昴會意,立於帳下。」
理想主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切的法則,是思考的主體,只有人的心靈對環繞的世界產生問題,面對問題而尋求解決。人類自我是以智力擴充其領悟宇宙心靈的真理,以其意志建立以宇宙完善為人格的崇高理想。這種智力和意志都是人類心靈的功能,可見人類心靈的偉大,所以又成為唯心主義。所以賀恩解釋宇宙是智力和意志的表現,世界的實質就是心靈的性質,物質是靠心理狀態來解釋的。理想主義形而上學認定宇宙實體是精神的、心靈的、神的、具有宗教色彩,而且認定宇宙是神理想的設計所創造。真善美是其結構的一部分,顯然重視以宇宙為人類指導的中心,人類心靈與宇宙心靈不外是絕對大我與個人小我之分。...
千方百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彭龜年〈論小人疑間兩宮乞車駕過宮面質疏〉(據《止堂集.卷三》引)1>邇者群臣抗章,無不切至,而天聽穹窿,未見昭格,此固群臣孚誠有所不足,詞語有所未明。然臣竊料必有植此疑根于陛下之胸中者,見外庭紛紛有奏疏,將千方百計誤陛下之聽,使陛下不省2>群臣之言,未可知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五.論語.泰伯篇》。 (2) 省:音ㄒ|ㄥˇ,明瞭、領悟。〔參考資料〕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三五.論語.泰伯篇》「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如今學者卻恁地慢了。譬如捉賊相似,須是著起氣力精神,千方百計去趕捉他,如此猶恐不獲。今卻只在此安坐熟視他,不管他,如何奈得他何!
Fritz_Perls_完形治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描述當事人在治療中的成長:發現(discovery):當事人對自己獲得新的認識,或對舊有情境獲得新領悟,或對重要他人有新看法,這些發現常令他們訝異。調適(accommodation):包括當事人重新認知自己能有選擇的機會。同化(assimilation):當事人感覺自己有能力處理日常生活中發生的意外事件,並且化被動為主動。包括當事人學會如何去影響其環境。治療者與當事人間的關係:治療者的經驗、覺察和知覺為治療歷程的"背景",當事人的覺察與反應為治療"主體"。治療者和當事人之間是人對人的關係。 完形治療的技術內在對話的練習...
反社會型人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不對他人有所回報。10. 情緒冷漠而變化少,不像常人般受外因感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情。11. 缺乏領悟能力,不能見賢思齊。12. 不關心他人,卻強烈需求他人的專注與支持。13. 常在幻想狀態下對他人表現惡作劇行為。14. 沒有顯著的自殺傾向。15. 在兩性關係中,以自我滿足為出發考量,也從不付出真心或愛意。16. 生活無目標、計畫,也無方向,一切活動都表現出一些自毀性行為。 病程個案年齡至少要到十八歲才會獲得診斷,但大部分患者,在十五歲以前就出現某些行為問題的症狀,像是逃學、逃家、對動物或是他人殘酷行為、或破壞財物。盛...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