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4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彊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加強根本。《漢書.卷四十三.婁敬傳》:「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
陶西(Frank William Tanssing)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背本逐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得寸思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少,難以取勝;出兵過多,又有傷國力。即使打勝了,齊國的土地必須越過韓、魏兩國才能到達,距離如此遙遠,根本也很難守住,所以不如採『遠交近攻』的策略,慢慢向外拓展,如此所得的一寸一尺土地,都將穩穩當當地為大王您所擁有,就能逐漸統一天下了。若捨此法而偏偏要去攻打相隔遙遠的國家,那不是很荒謬的一件事嗎?」秦昭王聽了以後,便採用范雎的策略,積極向東侵略,果然在許多戰役中取得勝利,迫使另一強國楚國數度遷都,為秦國的統一大業立下基礎。在范雎勸諫秦王的話中有「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本是指攻打所得土地,每一寸、每一尺都掌握在秦王手中,後來「得寸進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但語義有所差異,指的是為得...
折衝罇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舉動,在暗示范昭的無禮行為,而樂官的拒絕,則是因為只有君主才能演奏成周的樂曲,但范昭只是一位臣子,根本就不可以使用天子的樂曲。范昭想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以及冒犯他們的禮儀,但都被晏子和樂官給識破了,所以范昭回國向晉平公說明過程,並告訴他不可以攻打齊國。後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就說:「晏子在宴席之間,運用了智慧就制退敵人於千里之外,真是高明!而樂官也參與協助了這件事情。」後來「折衝尊俎」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在酒宴談判間,不以武力制敵取勝。在《戰國策.齊策五》中蘇秦遊說齊閔王時,也提到攻戰的主要方法並不是用兵,千丈高的城池,可以在宴席之間攻拔;百尺的陷陣戰車,也可以在臥席之上摧毀。意思和...
村上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九九七。《黃玉》。彭春美譯,台中:草石堂,一九九七。《五分鐘後的世界》。東京:幻冬舍,一九九七。《你根本不懂愛》。翁淑華譯,台中:草石堂,一九九七。《昭和歌謠大全》。蔡雅娟、廖秋紅譯,台中:三久,一九九八。《初夜.重逢夜.最後一夜》。楊佑葵、陳純子譯,台中:三久,一九九八。《援助交際》。翁淑華譯,台中:草石堂,一九九八。《穿在乳頭上的洞》。許柏玉譯,台中:草石堂,一九九八。《一桿進洞》。楊佑葵譯,台中:草石堂,一九九八。《異色嘉年華》。翁淑華譯,台中:草石堂,一九九八。《音樂海岸》。彭春美譯,台中:草石堂,一九九九。《長...
桂薪玉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鬼以見您一面嗎?」蘇秦此話是指責楚王對他不夠尊重,並以「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說楚國的物價過於昂貴,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後來「食」多作「米」,「玉」多作「珠」,「米珠薪桂」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物價昂貴。出現「米珠薪桂」的書證如明.錢子正〈有弟久不見〉詩:「有弟久不見,米珠薪桂秋。」又如清代蒲松齡的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五四回:「及至到了京師,這米珠薪桂之地,數米秤柴,還怕支持不起。」句中便是以「米珠薪桂」比喻京師的物價極高。
大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宮,天子的居所。[例]古時候的皇帝深居大內,根本難以了解民間疾苦。
菩提道次第廣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宗喀巴撰,二十四卷。主要闡明三乘漸次修行的法門,分為下、中、上三士道,將佛教理論結合止觀修行。為西藏格魯派的根本典籍。另有簡本《菩提道次第略論》。廣論和略論都有漢文譯本,前者由法尊法師翻,後者則法勇法師譯。
一塵不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寫下:「菩提本非樹,心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假拂塵埃。」意思是說,能修行到無身無心的話,萬物皆空,根本無須擔心落塵,更不必時時拂拭了。弘忍大師看到後,認為慧能的修行更好,便將衣缽傳授給他。典源又見《景德傳燈錄.卷三.僧那禪師》。內容則是表述僧那禪師的生平事蹟,他告誡弟子慧滿修道除了要能苦行外,還要能明本心,苦行才會有用。而要能明本心,就要隨時注意自己的心性所向,不要迷失。這樣心靈就會常保明亮,而不會有一點斷續間隔。後來「一塵不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人品純潔,絲毫不沾染壞習氣。也用於形容非常乾淨,一點灰塵都沒有。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