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38.680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根深蔕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根深蒂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這句成語出自《老子》第五九章。老子認為:修身養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和智識而不耗散,將天早就賦與的德,再不斷加以累積。德越積越厚,就沒有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力量大到無法測量,就可以治理國家。掌握治國的根本,就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將根札深,穩固基礎,持久長生的道理。後來「根深蒂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出現「根深蒂固」的書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他們做得興頭的,都是有根基,有腳力,親戚滿朝,黨羽四布,方能夠根深蒂固。」
社會革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基於某種理想願景,以徹底的手段,根本改變現行社會制度,來重組新社會。
邦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的根本。《書經.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
舍本理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小聰明狡滑多詐,善於玩弄法律,顛倒是非。後來「捨本逐末」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且多借指不求事物的根本大端,只重視微末小節。另外據《戰國策.齊策四》載,齊國使者對於趙孝威太后見面先問齊國歲收、百姓安好,才問候齊王這件事,感到不滿。於是趙孝威太后回說:「苟無歲,何以有民?苟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意思是:「如果沒有歲收,怎麼會有人民?沒有人民,怎麼會有國君?哪有捨去根本而問旁枝末節的道理呢?」是以人民為根本大端,君主為微末小節。
爨丹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些鬼以見您一面嗎?」蘇秦此話是指責楚王對他不夠尊重,並以「食貴於玉,薪貴於桂」說楚國的物價過於昂貴,根本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後來「食」多作「米」,「玉」多作「珠」,「米珠薪桂」這句成語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物價昂貴。出現「米珠薪桂」的書證如明.錢子正〈有弟久不見〉詩:「有弟久不見,米珠薪桂秋。」又如清代蒲松齡的小說《醒世姻緣傳》第五四回:「及至到了京師,這米珠薪桂之地,數米秤柴,還怕支持不起。」句中便是以「米珠薪桂」比喻京師的物價極高。
逢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逢遇本原。指洞澈根本。《孟子.離婁下》:「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持管窺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惑,無法理解,於是問魏牟是否是因自己的學識不足?魏牟便說公孫龍像長住井底的青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根本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自以為懂了,但實際上只有學得皮毛,有如「用管子看天,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以為天空就是這麼小」一樣。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如「邯鄲學步」,非但沒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莊子與公孫龍並非同時代的人,表示莊子言論的深奧,連像公孫龍這樣博聞善辯之士都無法參透,只能獲得片面的理解,就如「用管窺天,用錐指地」般。後來「以管窺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見識片面而狹窄。
讚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歌詠讚頌佛教三寶的偈頌。《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三三:「又差二尼,能讚唄者,於日日中常持土屑及以淨水。」《宋史.卷二八七.李昌齡傳》:「每災異,輒聚緇黃,讚唄于其間。」也作「唄唱」、「唄讚」。
改天換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更改天地。比喻徹頭徹尾改變原來面貌。如:「經過了這次改天換地的重整,公司上下煥然一新。」也比喻巨大的變革。如:「這座純樸的山城近年改天換地,原有景觀完全變了個樣。」
睽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乖違不合。如:「他們倆情性睽異,根本無法溝通。」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