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蕙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蕙,香草名。蕙心比喻女子芳潔、純美的心。《文選.鮑照.蕪城賦》:「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脣。」唐.王勃〈七夕賦〉:「金聲玉韻,蕙心蘭質。」
勞燕西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東飛伯勞歌〉或成於齊、梁之前,不知其作者及確實年代。伯勞和燕子都是夏侯鳥,主要分布於日本、韓國、大陸地區東北等地。每年七夕過後,北方天氣開始轉涼,食物短缺,牠們就會遷徙到南方的浙江沿海、臺灣、菲律賓及南洋群島避冬,兩者分布的範圍大致相同,但古代住在華北平原一帶的人,只有在七夕之後的一個多月內,才會看到大量的伯勞和燕子同時飛來。所以他們覺得伯勞跟燕子就像織女跟牛郎一樣,一整年難得見面一次,好不容易碰面了,馬上又要各自南飛。後來「勞燕分飛」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別離,多用於夫妻、情人之間。
情不自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情不自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禁」念作ㄐㄧㄣ時,有承擔、承受的意思,「不自禁」則是承受不住、不由自主的意思,如「喜不自禁」就是高興得無法控制,而「情不自禁」就是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的意思。在所引典源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中,敘述了婦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
凡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家人或修道人懷想塵世凡俗生活的意念。[例]七夕的由來,傳說源自於織女動了凡心降臨人間,與牛郎的那一段悽愴戀曲。
魔合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泥、木、象牙或蠟製的娃娃。為梵語mahākala的音譯。於七夕時乞巧或供做珍玩用。元.孟漢卿《魔合羅》第一折:「有個婆婆,每年家趕這七月七入城來賣一擔魔合羅。」也作「摩訶羅」、「摩合羅」、「摩孩羅」、「摩侯羅」、「摩喉羅」、「摩睺羅」、「磨喝樂」、「磨合羅」。
橫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泛指水塘、池塘。唐.溫庭筠〈池塘七夕〉詩:「萬家砧杵三篙水,一夕橫塘似舊遊。」
情不可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情不自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禁」念作ㄐㄧㄣ時,有承擔、承受的意思,「不自禁」則是承受不住、不由自主的意思,如「喜不自禁」就是高興得無法控制,而「情不自禁」就是感情激動得無法自我控制的意思。在所引典源南朝梁.劉遵〈七夕穿針〉詩中,敘述了婦女於七夕在月下乞巧,思念情人的情景。相傳陰曆七月七日為牽牛、織女二星相會之期,稱為「七夕」。舊俗婦女此夕必備陳瓜果、鮮花、胭脂於庭中向天祭拜,以期擁有姣美的面貌;並對月引線穿針,以期雙手靈巧,長於刺繡織布,稱為「乞巧」。詩中描述的女性看到七夕如影隨形的月亮時,想起乞巧的傳說,因此「情來不自禁」,一時感情激動,便也學著傳說在月下引線穿針,希望自己...
一心一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榮〉詩(據《全唐詩.卷七七.駱賓王》引)寄語天上弄機人,寄語河邊值查客。乍可匆匆共百年,誰使遙遙期七夕。想知人意自相尋,果得深心共一心。一心一意無窮已,投漆投膠非足擬。
綵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結綵的樓臺。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至初六日七日晚,貴家多結綵樓於庭,謂之『乞巧樓』。」《初刻拍案驚奇》卷七:「匠人毛順心巧用心機,施逞技藝,結構綵樓三十餘間,樓高一百五十尺,多是金翠珠玉鑲嵌。」
金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婦女閨閣的美稱。唐.盧綸〈七夕〉詩:「何事金閨子,空傳得網絲。」唐.趙嘏〈長垂雙玉啼〉詩:「向燈垂玉枕,對月灑金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