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83.662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生態系統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青少年的成長發展是受生物因素及環境因素交互影響。發展中的個體、發展中的環境,以及特別是兩者間的演化互動(evolving interation)的過程。 環境因素生物因素就是自然生態環境,環境因素則由兒童的生活環境推廣至外在的世界環境,環境可分為五層: 微觀系統是指與兒童有切身關係的生活環境。包括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 中介系統是指家庭、學校、友伴及社區之間的聯繫與相互關係,如父母與學校相互合作情況,友伴群體相處的影響等。 外在系統是指兒童未直接參與,但影響兒童及青少年成長的因素,如父母的工作環境,學校的教育方向及社...
多元文化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礙者團體也開始爭取重視,使得多元文化的問題逐漸浮現,尤其各族群對於所屬的權益意識開始覺醒,各族群間的互動關係漸趨複雜,因此要促進族群了解、避免族群對立與衝突,重視社會各族群的權益,成為當前重要的教育課題,因此對於爭取多元文化教育的呼籲逐步提高。註1臺灣在 1990 年代開始出現「多元文化教育」一詞。這二十年間,多元文化教育日漸受到關注,也影響了教育政策與實踐,例如:政府制訂多元文化教育相關政策、相關學術機構的設立、多元文化教育相關的學術論文數量增加、學校將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課程等。而近來對新移民子女教育問題的關注,更將多元...
角色取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影響社會認知發展的因素1.認知發展:形式運思期發展出的角色取替能力有助於社會認知的發展。2.同儕互動:從遊戲中的溝通得知他人有不同觀點。3.社會經驗:社會互動有助社會認知及社會判斷。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角色取替英文關鍵字:perspective taking 參考資料何薇玲著。幼兒發展與輔導,2012年七版,頁10-28.29.30,高點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在環境反過來也會影響個人內心身處的思想與情感反應,於是Bandura將自我效能定義為:人們對自己組織並執行必要行動方案以達成特定績效的一種能力判斷,並非是一種可擁有的技能,而是指個人能夠如何善用所擁有的技能的一種信念。所以,自我效能決定了個體不管是其最起始的行為,還是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或是在面對壓力和困境時,相信自己有足夠的能力產生動機、認知資源及行動以符合某個情境的要求,盡力達成目標。Gist與Mitche...
衝突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的概念,都和當代衝突論的變遷觀點的發展息息相關;齊默爾相信完全和睦融洽的社會是不可能存在的,人類的互動形式中必定包含著合作與衝突,而他的形式社會學強調的便是研究衝突。(註1) 當代衝突理論概要現今衝突理論的主流乃是達倫道夫(Dahrendorf)的辯證衝突論,以及另一派由寇舍(Lewis.A Coser)所發展的衝突功能論(function of conflict)。在辯證衝突論中,達倫道夫強調:「衝突論的最終目標應該是社會變遷的解說。」他表示社會基本上一種由不對等權力關係所組成的團體,意即社會自身是依賴此一種權力關係...
個案研究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cle),或該事象之重要部分,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以解釋現狀,或描述探索足以影響變遷與成長等諸因素之互動情形,故個案研究應屬於縱貫式研究,揭示某期間之發展現象;重點應放在研究對象所具之代表性(typicalness)而非唯一性(uniqueness)因素。 研究設計 設計形式個案研究設計之形式有四種:1.單一個案(整體)設計2.單一個案(嵌入)設計3.多種個案(整體)設計4.多種個案(嵌入)設計整體與嵌入各案研究之區分在於各案研究如只對一計畫(program)總體之性質進行檢核,即為整體設計;若對單一個案不僅以該個案為一...
凱勒(J._Keller)ARCS動機模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們已知的許多動機理論,動機理論的提出在於強化系統化的教學設計,使教材的設計更能符合激勵學習者的參與及互動,並提供了理論的組織與實務的應用。 ARCS模式的要素引起注意(Attention)─吸引學生的興趣和刺激學生的好奇心。教學策略─提供變化性激發求知需求擅用詢問技巧切身相關(Relevance)─滿足學生個人的需求和目標,使他產生積極學習態度。教學策略─聯結熟悉事物學習目標為主配合學生特性建立信心(Confidence)─幫助學生建立起能成功的信心,相信自己有掌握是否能完成他的能力。教學策略─明定成功的標準及期待提供自...
交互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整到自我調整。Palincsar和Klenk(1992)指出,學生在相互教學法中就是透過高社會性、互動性及完全的對話才獲得並內化四項閱讀策略。專家根據研究,提出有效「交互教學法」之三項建議(Harvard Univeristy,March,1986;Palincsar&Brown,1948):1、 責任轉移宜漸進,即從教師主導到學生自己負責之轉移,必須是漸進的。2、 要求須與能力配合,工作及責任之難度,應予每個學生能力配合,並隨學生能力發展提升之。3、 診斷思考,教師宜細心觀察每位學生「教學」表現,以探索學生思考及其所...
初級團體和次級團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為顧理(Cooley)所提出之團體分類,其指出初級團體多半存在於農業社會或相對關係較為親密的非正式團體之中,在團體間的關係滿足成員的基本情緒及心理需求,而次級團體則大多是指工業社會下現代組織正式團體的關係特質,透過有限的面對面互動下建立較微弱的認同,彼此間情感連結少。註1 初級團體(primary group)(1)相對規模較小的團體(2)團體成員彼此之間認識較久、較為熟識(3)互動關係維繫較長(4)屬於關係親密且經常面對面接觸(5)彼此形成深厚...
家庭系統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以Ludwing von bertalanffy所提出的一般系統理論(general system theory)為基礎,將其應用於解釋家庭中的各種行為與現象,主要以個人與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互動為討論,其範圍包括家庭動態、組織及過程,由此觀點看家庭,比起只探究單一或片面家庭因子更為深入,且可避免過度簡化或特定化等問題。(註1)目錄1 家庭系統理論相關基本概念1.1 系統(system)1.2 整體性(wholeness)1.3 次系統(subsystem)1.4 ...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