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難言之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1.出處2 2.釋義3 3.用法4 4.義近.義反4.1 義近4.2 義反5 5.例句 1.出處 錢謙益.拔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鬱難言之隱。」 2.釋義 隱︰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 3.用法 難以說出或不願說出的事情、原因。 4.義近.義反 義近 難以啟齒、難對人言、諱莫如深 義反 無有隱衷、無不可言、無庸諱言 5.例句 有難言之隱的人,通常都會彆彆扭扭的。
|
言過其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過其實 1.出處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2.故事三國時,蜀國參軍馬謖,與哥哥馬良,都在劉備手下做官。馬謖才氣過人,愛好談論軍計,在諸葛亮的器重。但主公劉備總覺得馬謖好高談闊論,說話不踏實,臨死前他告誡諸葛亮說︰「馬謖這個人言論誇張超過了實際才能,千萬不能重用。」諸葛亮對劉備的告誡不以為然。西元228年,諸葛亮進攻魏國,馬謖被任命為先鋒,駐守要塞街亭。由於馬謖獨斷專行,將軍隊駐紮在不利的地形,結果被魏軍團團圍住,蜀軍慘敗,丟失了要塞——街亭,伐魏一役宣告失敗。按照軍法,馬謖被判死刑,當時年齡只...
|
殺雞焉用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割雞焉用牛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吳國人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學生,以文學著稱。他在擔任魯國武城首長時,用禮樂教化百姓。有一天,孔子到武城,聽到武城一片弦樂歌聲,便微微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以此來調侃子游,治理武城這麼一個小地方,還須大費周章地動用禮樂教化嗎?子游聽後則回答說:「我曾經聽老師您說過:『做官的學道,就會愛恤人民;老百姓學道,就會容易接受指揮。』」孔子立即向同行弟子表示子游的話是對的,自己剛才不過是說笑罷了。後來「割雞焉用牛刀」被用來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
訓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訓,指用較通俗的話去解釋某個字義,如人言為信。詁,指用當代的話去解釋字的古義,或用普遍通行的話去解釋方言的字義,如不聿為筆。訓詁指解釋古書中詞句的意義。
|
笑裡藏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李義府貌狀溫恭,與人言語必嬉怡微笑,其實內心奸邪陰險。但位處權要,強要別人附和自己,若有些微忤意者,輒加傾陷。故時人言其笑中有刀。典出《舊唐書.卷八二.李義府傳》。比喻外貌和善可親,內心卻陰險。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一折:「那時間相看的是好,他可便喜孜孜笑裡藏刀。」《紅樓夢》第五五回:「暗地裡笑裡藏刀,偺們兩個纔四個眼睛兩個心,一時不防,倒弄壞了。」
|
鸚鵡學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鸚鵡學人說話。《景德傳燈錄.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僧問:『何故不許誦經,喚作客語?』師曰:『如鸚鵡只學人言,不得人意:經傳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誦,是學語人,所以不許。』」後以鸚鵡學舌比喻人云亦云,搬嘴弄舌。
|
秋毫無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史記.卷七.項羽本紀》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1>,秋豪2>不敢有所近,籍3>吏民,封府庫4>,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
|
焉用牛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割雞焉用牛刀」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春秋吳國人言偃,字子游,是孔子的學生,以文學著稱。他在擔任魯國武城首長時,用禮樂教化百姓。有一天,孔子到武城,聽到武城一片弦樂歌聲,便微微笑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以此來調侃子游,治理武城這麼一個小地方,還須大費周章地動用禮樂教化嗎?子游聽後則回答說:「我曾經聽老師您說過:『做官的學道,就會愛恤人民;老百姓學道,就會容易接受指揮。』」孔子立即向同行弟子表示子游的話是對的,自己剛才不過是說笑罷了。後來「割雞焉用牛刀」被用來比喻處理小事,毋需大才。
|
言簡意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1.清.王韜《淞隱漫錄.卷一二.消夏灣》:「余初來語言文字亦不相通,承其指授,由漸精曉,深歎古人言簡而意該,為不可及也。」
|
孔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千年。 《周易》、《春秋》、《論語》皆是了解其本人思想的主要著作。 著作 《論語》,是影響中國人言行思想最重要的一部書,書中記載的多是孔子及弟子與時人應答的話語,為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們整理編纂而成。根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共有三種傳本,即古論二十一篇,齊論二十二篇,魯論二十篇。古論、齊論早已亡佚,現在流傳的是魯論。在南宋時為大儒朱熹選入四書,此後列為儒生參加科考所必讀。 評價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華文化中的核心學說儒家的首代宗師,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