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借。如:「假手於人」、「狐假虎威」。《左傳.公五年》:「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賴、依仗。《廣韻.上聲.止韻》:「恃,依也,賴也。」如:「恃才傲物」、「有恃無恐」。《左傳.公二十六年》:「室如懸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恩惠、德澤。如:「受施慎勿忘」。《左傳.公二十七年》:「報施救患,取威定霸,於是乎在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躲開、迴避。通「避」。《左傳.公二十八年》:「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禮記.儒行》:「儒有內稱不辟親,外舉不辟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古代祖先宗廟的排列次序。始祖廟居中,左為昭,右為穆。《左傳.公五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表示已然的事。《左傳.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行將就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年紀已大,壽命將盡。語本《左傳.公二十三年》:「將適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請待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譴責。《左傳.公五年》:「夷吾訴之,公使讓之。」晉.杜預.注:「讓,譴讓之。」《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責罰、怪罪。如:「既往不咎」。《左傳.公二十三年》:「國人皆咎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和睦。《左傳.公二十四年》:「昔周公弔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