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7.51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實在增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在增強物指某些物件可以鼓勵某些預期行為的出現,例如獎品、勳章以至食物,都可用為實在增強物。
  教師使用增強物,一方面在鼓勵學習行為,一方面也要防止衍生的不當行為,最明顯的是可能使學生把獲得增強物當成學習目的,反而忽略了學習的真正目的。
正文增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由重複敲打來使正文中某些字元加粗或擴大字元寬度來達到強調效果的做法。
增強型圖形顯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一種個人電腦視頻顯示,其可產生解析度320×200到640×400像素圖形影像。
噴除;增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在網路或通信線路上傳送大量的資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健壯有力。如:「強健」、「強壯」、「強勁」。
使力令人屈服。如:「強暴」、「強占」。
勢力大的。如:「強大」、「豪強」、「強權」、「世界強國」。
勝過、比較好。如:「他的表現比我強。」
表示數量有餘。如:「三分之二強」。
逼迫。如:「勉強」、「強人所難」。
固執。如:「倔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添加、加多。如:「增加」、「增值」、「有增無減」、「勇氣倍增」、「為國增光」。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於希望,富於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艾瑞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願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
桑代克學習三定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確反應。其理論又稱為聯結主義,不採取刺激代替的原理去建立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在動物多項反應中,選定欲增強者,在個體每次反應後給予獎賞,從而加強其以後重複出現的機會。更進一步,桑代克提出影響刺激與反應關係建立的法則有三:練習律、準備律和效果律。練習律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隨練習的次數而定。準備律是刺激反應的聯結,隨個體身心準備狀態差異而異。個體在需求狀態下反應時,將因反應而獲得滿足,有過滿足的經驗,其後在相同情況下會出現相同反應。效果律是刺激反應的聯結,視反應後是否能獲得滿足的 效果而定。對預先設定的刺激表現反應,反應後獲得...
布魯納(Jerome_S._Bruner)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動作表徵到符號表徵,如此,既可配合兒童年齡能力,又可使新經驗與舊經驗銜接,學習效果自可事半功倍。增強原則:Bruner所說的增強原則不是外控的,而是內發的,他主張教學時宜採啟發方式,讓兒童在學習活動中自己發現原理原則,因認知理解而自我滿足,自會使學習活動產生增強作用。 敘事研究  1991年,布魯納在美國芝加哥大學出版社的人文學術期刊《批評探索》發表文章,標題為「敘說建構...
起源自我效能這個概念是由社會認知論學者Bandura 於1977年所定義提出,根據心理學的行為學派與認知學派,他提出以自我調適為核心的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 。Bandura認為增強無法引發人類的行為,除非透過認知過程產生期待。換言之,Bandura認為自我效能是個人對於是否能夠達成賦予的特定任務的能力的信念。一個人所具備的自我是一個認知系統,具有一套內在的評估與解釋過程,而這個內在過程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概念、信念與自我概念。由此發展出來的認知基模會調節個人與外在世界的互動關係,而外...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