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墨守成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陳壽在兩人的傳記之後說他們兩人一個穩重有威,一個寬容博愛,「承諸葛之成規」,所以邊境和平,社會安樂。後來分取這兩個典源合用成「墨守成規」,用來指固守舊規不肯改變,形容行事保守。
暮鼓晨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暮鼓」和「晨鐘」是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因為是佛寺所用,而且是一早一晚,所以被認為「暮鼓晨鐘」具有警世的意味。這句成語當來自於生活經驗,較早的文獻如唐代李咸用的〈山中〉詩,使用了「朝鐘暮鼓」。這首詩表達了他居住在山中的心境。置身於京城的榮辱之外,只有秋山和屋簷相伴,佛寺中早晨的鐘聲和傍晚的鼓聲都無法傳到耳中,只看得到明月和孤雲高掛天空。世間的事物既分歧又複雜,還不如像那河邊的人們,平淡的過一生。詩中充分表達出遠離塵囂、淡泊名利的心意,也正反映了他在仕途上的不如意。後來「暮鼓晨鐘」這句成語除用來指佛寺中早晚報時的鐘鼓外,也用來指一日的時光,亦用來比喻使人警醒的力量。
蚍蜉撼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韓愈,唐河陽人。通六經百家之學,一生推崇儒家而排斥佛老,為古文大家,後世治古文者多所取法。在中唐時期,李白和杜甫的詩並不被重視,還有人詆毀他們的作品,韓愈並不苟同,於是寫了這首〈調張籍〉詩給好友張籍,詩中充分表現出對李白和杜甫作品的傾慕之情。其中「李杜文章在,光燄萬丈長。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等句,更是直接給予李白、杜甫最高的評價。認為李杜作品成就優異,那些企圖詆毀李杜的人,就像是螞蟻妄想以一己之力搖動大樹,這是多麼可笑,多麼不自量力。後來「蚍蜉撼樹」這句成語,就從詩中「蚍蜉撼大樹」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不自量力。
虛懷若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道」的呈現往往是出乎常理之外的,正如最高尚的道反而好像最低下的山谷,所以一般人才聽了不容易體會。後來「虛懷若谷」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為人謙虛,能接納他人的意見。
門可羅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擠得水洩不通。但當他失去官職後,就不再有人造訪,門外冷冷清清,空曠得似乎可以張開用來捕捉鳥雀的大網。後來,他又官復原職,昔日的賓客又再度登門了。這一失一得、一貧一富交替所形成的不同景況,讓翟公看透了世情,識清了這世態炎涼。《史記》作者司馬遷以翟公的這段史實,表達了對官場中人情冷暖之感慨,更說到:「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意思是說:像汲、鄭這樣出色的人,都會遇到這種冷暖的待遇,何況是一般人呢?司馬遷恐怕也反應自己當下的心情吧!後來「門可羅雀」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做官的人失勢後賓客稀少的景況。亦可用以泛指一般來客稀少、門庭冷清的景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漢字的偏旁。《水滸傳》第二回:「後來發跡,便將氣毬那字去了毛傍,添作立人,便改作姓高名俅。」
不求甚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桃花源記〉、〈歸去來辭〉等,每一篇文章都說明他熱愛田園生活和不願與當時統治者同流合汙的感情。後來陶潛描述自己讀書態度的「不求甚解」,被視為一句成語,用來指讀書著重理解義理,而不過度鑽研字句上的解釋,亦轉用來形容學習或工作的態度不認真,只求略懂皮毛而不深入理解。
淋漓盡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書的價值極高,除了講到皇宮內的大小制度外,也將當時魏忠賢與熹宗乳母客氏的驕橫胡為,描寫得十分生動。後來原文中的「淋漓盡致」被摘出成為成語,用來形容語言或文章表達得非常透澈,亦用於形容表現生動逼真。
居心叵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王道珪曾經說:「我這麼多學生裡,就尹生的反應最難預料。」尹愔的父母過世後,他因為過分哀痛而不願為官,後來被推薦到國子監講學,每講論儒、佛、道三教的學說,都是聽者前所未聞的。可惜他四十歲就死了。 「叵測」一語,即見於王道珪所說的「尹子叵測也」。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居心叵測」,轉而帶有貶義,用來比喻心存險詐,難以預測。
投鼠忌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皇上比喻成珍貴的器物,而把四周的奸佞大臣比喻成有害的老鼠,完全圍繞著「欲投鼠而忌器」這個諺語來說理。後來「投鼠忌器」被用來比喻欲除害,但因有所顧忌而不敢下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