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1.64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沆瀣一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僖宗乾符二年時,派崔沆去當主考官。放榜後,有個叫崔瀣的考生被錄取了。當時,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巧合的是,崔沆和崔瀣,不但同姓,而且兩個人的單名「沆」、「瀣」兩個字連起來,正好是指夜間的露氣的意思。於是當時人就議論說:「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意思是說:這位主考官和他的門生的名字真是巧合,就像是夜間由水氣凝集而成的露氣呀!後來「沆瀣一氣」用來比喻彼此志同道合,意氣相投,本是正面義;也轉用以比喻彼此臭味相投,變成負面義。
老驥伏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老驥伏櫪」出自三國魏.武帝〈步出夏門行〉。其中詩句說:「驥老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以千里馬雖然老了,伏在馬槽邊,仍然想奔跑千里的路程,來襯托積極於建立功業的人雖然年老,但雄壯豪邁的志向並未消失。後來「老驥伏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雖年老,仍懷雄心壯志。
剛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若是楚軍出戰,必定可以勝利。楚王聽了伍參的話,就下令停止撤退,回師北進,迎擊晉軍,果然打敗了晉軍。後來「剛愎自用」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用來形容先縠的「剛愎」一語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性情倔強,自以為是。
不勝枚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勝枚舉」原作「不可枚舉」。「枚」是計算物品的單位,相當於「個」,「枚舉」即是一個個地列舉出來。宋代王楙在《野客叢書》中,追溯一些俗語的可能來源。王楙舉出古書中的相關資料,類似的說法很多,實在無法一一舉出,也就是「不可枚舉」。後來「不勝枚舉」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事物太多,不能一一舉出。「不勝枚舉」較早的書證如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卷七.藝文志脫漏》:「而宋人撰述,不見於志者,又復不勝枚舉。」
過猶不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過猶不及」的意思是做事過分就好比做得不夠一樣,皆不妥當。這句話出自《論語.先進》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誰比較賢明?」孔子答說:「子張做事過分了些,子夏卻有所不及。」子貢接著問:「那麼子張比較賢明嗎?」孔子說:「過分和不及,同樣的不好。」孔子認為謹守「中庸之道」才是最適合的。後來「過猶不及」被用來指事情要做得恰到好處。
白駒過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影移動迅速,從縫隙中一閃而逝。其實無論「白駒」是白色駿馬,或是白色日影,整個詞語的比喻義都是相同的。後來「白駒過隙」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時間過得很快。例如在《三國演義》第一○七回中,蜀漢名將姜維曾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姜維跟隨諸葛亮北伐四次,以一統中原為志業,此話中便表達出他的急切,似乎唯恐時間過得太快,志業未竟而身先死。後來在《金瓶梅詞話》第二回中亦有:「白駒過隙,日月攛梭,纔見梅開臘底,又早天氣回陽。」同樣是用「白駒過隙」來說時光流逝、時令變遷之疾速。
兔死狗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兔子死盡,用來捕兔的獵狗失去了作用,故而烹食之。語本《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狡兔死,走狗烹。」比喻事成之後,出過力的人即遭到殺戮或見棄的命運。多指統治者殺戮功臣而言。《西遊記》第二七回:「今日昧著惺惺使糊塗,只教我回去:這纔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罷!』」明.張景《飛丸記》第三三齣:「還有一等兔死狗烹,銜冤齎志。如漢代韓、彭,宋朝張、岳,後來成什麼結果。」也作「兔盡狗烹」。
虛與委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而逃。」莊子用這個故事說明了聖人至最高境界,其心應是虛空寂靜而可隨物變化,而非執著地凝滯於某一定相。後來「虛與委蛇」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心境空虛寂靜,隨物變化。後則多用來形容假意慇懃,敷衍應付。
克紹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業。
破釜沉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史記.卷七.項羽本紀》記載秦朝末年,群雄起義反秦,秦將章邯率兵攻趙,以重兵圍攻鉅鹿。楚懷王派宋義、項羽救趙,但宋義卻停兵不進。項羽殺了宋義取得軍權後,派遣二萬兵將渡過漳水,救援鉅鹿。之後,趙將陳餘又請求項羽派更多兵力支援,項羽於是帶領全部的軍隊渡河,然後將渡河的船弄沉,打破煮飯的鍋子,燒掉駐紮的營地,並只帶三天乾糧,以示必死之決心,不做撤退的打算。經過九次大戰,終於打敗秦軍。這即是歷史上有名的「鉅鹿之戰」,項羽為使士卒拚死戰鬥,渡河之後,即將渡船弄沉,把釜甑打破,以斷絕士兵後退的念頭。後來「破釜沉舟」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做事果決,義無反顧。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