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814.589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修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進品,修習學業。「修」文獻異文作「脩」。《易經.乾卦.九三》:「君子進脩業,忠信所以進也。」《清史稿.卷二九四.李衛傳》:「丈夫立身行己,此等小節不能操持,尚何進修業之可期?」
哲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以理性的自律為基礎而開展其道哲學的論點;亦即當道言行依理性實踐時,便成就一項具有道價值的行動。故其道哲學又稱為自律倫理學。
  康哲學是由日常生活中之行為表現作為反省的起點。當一人偷竊時,人們會說「予以排斥」,表示他「不應該偷竊」。此時所呈現的「應該」,即具有「應然」的意義在,且有別於「實然」的命題。然而人如何產生這類應然命題的判斷?康進而反省發現,當人們在作此項宣稱時,所彰顯的是一項法則或具有普遍規範的命題,所以康提出其道哲學中的第一項命題:僅依據你能認同它成為一項普遍法則而行動。具體而言,亦即道主...
離心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團體成員失去了共同信念和思想,不能合作同心。《書經.泰誓中》:「受有億兆夷人,離心離。」《封神演義》第一七回:「黎民離心離,禍生不測。」
領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道領導1.1 具體作法1.2 道領導實施的重要性1.3 中英文關鍵字1.4 參考資料 道領導  道領導(moral leadership)又稱倫理領導,係以倫理道為基礎,領導者要培養高尚的人格,本著為正義與行善的...
認知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認知發展論」係由美國學者郭爾保(Lawrence Kohlberg)所提出。此理論承襲皮亞傑(J. Piaget)的學說,採取認知發展的觀點來研究道發展,認為道發展是自我和環境互動之後產生的認知結構的變異。郭氏經由泛文化及對個人長期的追蹤研究,發現人有六個品質上不同的道發展類型,其類型之間發展的先後順序是不變的,由此引出道發展的六階段說。
  郭氏將此六個階段分成三個層次,並將第一層次之前的階段界定為零階段;茲分別說明如下:
  1.零階段:道前階段(premoral stage)
  這階段兒童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從事判斷。
  2.第...
二三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三心二意而沒有一定的節操。《左傳.成公十三年》:「楚人惡君之二三其也。」《南齊書.卷五七.魏虜傳》:「既與輯和,何容二三其?」也作「二三其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名。(西元1724~1804)國哲學家,結合理性主義及經驗論,而樹立所謂批判哲學,被視為西方極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主要著作被合稱為「三大批判」,即《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以及《判斷力批判》。
亞里斯多的戲劇六要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戲劇名詞。同時也被稱作是悲劇六要素。在亞里斯多的《詩學》(Poetics)一書中,他為構成悲劇的六個要素;情節、人物、思想、語言、音樂及景觀給予定義並加以解釋,許多評論家甚至將他的定義延伸應用在所有的戲劇類型。
J. P. Mobley《Dictionary of Theatre and Drama Terms》.
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教育是著重道品格的教育,廣義說,是人格教育;狹義而言,則是將個人較為穩定的特徵和傾向所表現的道品格視為教育的重點。道品格是指社會道原則與規範,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包含道認知、道情感、道意志與道實踐等因素。因此品教育若要凸顯其道性與價值性,則應強調為道品格的教育。
  品教育的實施,可引李可納(T. Lickona)於一九九一年出版的〔品教育:學校如何教導尊敬與責任〕(Education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一書中的觀點為例。該書強...
以怨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用怨恨來回報別人給予的恩。《禮記.表記》:「以報怨,則寬身之仁也;以怨報,則刑戮之民也。」唐.李裕〈小人論〉:「世所謂小人者,便辟巧佞,翻覆難信,此小人常態,不足懼也。以怨報,此其甚者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