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0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美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優美的德性。《史記.卷二三.禮書》:「洋洋美德乎!宰制萬物,役使群眾,豈人力也哉?」《魏書.卷五○.尉元傳》:「若不屈從高謨,復何以成其美德也。」
|
君子德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君子德風語出〔論語‧顏淵篇〕:「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 ,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
在同篇中,孔子對季康子的「問政」,也有類似的答案。「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的原則在於「導正」人民。但是「導正」人民的方法,並不在嚴刑峻罰的「殺」,而是在於為政者自己本身對人民以身作則,實行道德教化。如果為政者本身能夠以身作則,人民奉為典範,根本就不會出現無道的人,又何必以死刑來威嚇人民呢?君子之德如同風,小人之德如同草,風行而草偃。在為政者以身作則的道德教化下,人民心裡就不會想做壞事,這是... |
懿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德。《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彞,好是懿德。」《三國演義》第二二回:「操贅閹遺醜,本無懿德。」現多指婦女溫柔美善的德行。
|
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比喻行事有成、德高望重的人,易招來毀謗。唐.韓愈〈原毀〉:「是故事修而謗興,德高而毀來。嗚呼!士之處此世,而望名譽之光,道德之行,難已。」
|
公民與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民與道德」為現行國民中學課程的一科。我國為迭經變動,如修身、黨義、公民、公民訓練等。民國五十一年(1962)七月教育部訂頒〔國民學校修訂課程標準〕,將「公民訓練」改為「公民與道德」。民國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為加強生活教育,原有「公民」一科,國民小學改稱為「生活與倫理」,國民中學改稱「公民與道德」。其教材內容不僅在確立行為規範,尤注重道德行為之實踐。先總統蔣中正先生於五十七年四月手訂:「對國民小學生活與倫理、國民中學公民與道德課程之指示」,認為須將四維八德諸德目貫注於食衣住行育樂等日常生活規範之中,在道德精神方面,皆當遠取固有文化榜樣,近取實際範例,徵之以圖史文獻,作為教育國民...
|
玄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高深、幽潛的德性。《書經.舜典》:「玄德升聞,乃命以位。」《文選.劉琨.勸進表》:「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
2.天地玄妙之理。《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託玄德,長無衰。」《文選.張衡.東京賦》:「清風協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3.佛教上指玄妙的功德。
|
德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惠恩澤。《樂府詩集.卷三○.相和歌辭五.古辭.長歌行一二首之一》:「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三國演義》第八○回:「孤雖是景帝之孫,並未有德澤以布於民。」
|
德菲調查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菲調查法(亦稱「大慧調查法」)又稱「德菲術」(Delphi Technique),是一種專家意見調查法;其名稱「德菲」(Delphi)是古代希臘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殿所在地,在當時,人民若有重大事件難以決定時,便到神殿占卜請求太陽神指示。爾後,社會科學及教育研究學者們取其寓意,發展出「德菲術」以彙整某群特定專家對某一事件的看法和意見,求取共識,俾供決策之參考。
德菲調查法本質上是一種調查研究法,其主要是為了克服圓桌討論法(round table discussion)的弱點而設計,以避免專家於面對面討論時,因特別強勢意見的存在,或面子問題,而無法達成共識的情況發生。德菲調查的對... |
功德圓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本指已經圓滿地完成利他的善行。後引申為事情圓滿的結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限三日功德圓滿,脫了孝服,換上顏色衣服,倒陪房奩,定將小姐送與將軍。」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