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680.0098 ms
共 20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德才兼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品德高尚,才能出眾。如:「一時間要找到德才兼備的俊秀,確實不太容易。」
|
口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話時宜有的修養、分寸。如:「說話要留點口德,別盡說一些風涼話。」
|
缺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言行不符合道德規範。如:「在公共場所抽菸,不但缺德也得受罰。」
|
〔告德意志國民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普法戰爭期間,普魯士哲學家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1762~1814)曾從軍以貢獻一己之力。及至普魯士戰敗,普法簽訂和約,法軍占領柏林,他以嚴肅的心情,於一八○七年至一八○八年,在柏林科學院作了十四次的公開講演,後來集成〔告德意志國民書〕,於一八○九年出版,一九七○年曾經再版。在十四次的講演中,有關教育的為第二講、第九講、第十講。他主張以教育的方式來復興日耳曼人的文化、道德與民族精神。因此他的教育被稱為「新教育」(Neue Erziehung, new education),〔告德意志國民書〕中的三講,就是以「新教育」為中心。其重點為:
1.... |
道德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導學生明辨善惡及知善行善的教育。強調遵守道德規範和良好習慣(美德)的養成。
|
康德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康德學派乃以康德學說為宗的哲學,其主要的論點源自康德。康德(Imm. Kant, 1724~1804)乃德國近代哲學家。其思想一則受理性主義的影響,再則受經驗主義的影響,於一七八一年提出〔純粹理性批判〕。該書表現康德對知識論之探討,批判與補充。康德認為知識之所以可能,乃人的感官對於時空先具有先天普遍的直觀,透過時空的先驗形式,人類的感官得以認識事物。其次,理性乃透過悟性對人類感官所統攝之實質,依照思想之「量」、「質」、「關係」與「狀態」的範疇綜合成「概念」。
康德繼〔純粹理性批判〕之後,提出〔實踐理性批判〕。若以〔純粹理性批判〕所處理的是自然客體世界,〔實踐理性批判〕即探索以... |
至德之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至德之世」是指最理想的社會,語出〔莊子〕;莊子以為至德之世就是原始素樸、沒有文明汙染的社會。〔莊子.馬蹄篇〕中說:「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並,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旡知,其德不離;同乎旡欲,是謂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這是說在理想的社會裡,人類禽獸與萬物同樣是自然的一分子,並沒有不同的地位。在自然條件之下,君子與小人的人為分辨,當然就不存在。人人同樣純樸無知,就不會喪失樸實的德性;人人同樣淡然無欲,就是所謂的素樸,而素樸正是普通百姓的真性。莊子顯然接受老子「無知無欲」、「見素抱樸」(參見「無知無欲」、「見素抱樸」)的理想,認為人為造作的文明是人類社會之所以有罪惡禍亂的原因;如果...
|
度德量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左傳.隱公十一年》:「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羊統領,……又想『倘或被他二人一個不留神,誤碰一下子,恐怕吃不住。』便自己度德量力,退了下來。」
|
仁義道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指仁愛正義等道德標準。唐.韓愈〈原道〉:「噫!後之人其欲聞仁義道德之說,孰從而聽之?」《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一回:「還有一種人,自己做下了多少男盜女娼的事,卻責成兒子做仁義道德,那才難過呢!」
|
道德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原則是道德規則或倫理規範的論證原理。如果說道德規則或規律屬於首元性(first-order)的層次,則道德原則應該是次元性(second order)的層次。道德原則也稱為道德的基本原則或根本原則,是處理個人利益與群體利益關係的根本準則,也是調整人類相互關係的各種規範之最基本出發點和指導原則。在各種道德類型的規範體系中,道德原則居於首要地位,產生主導作用,成為貫穿各種道德規範體系的總綱和精髓。其他規範和道德關係的特殊方面的要求,都是從道德原則衍生出來的,也都是道德原則的具體表現或補充。道德原則具有普遍性、相對穩定性和一致性。只要社會關係不發生根本性的變革,道德原則是不變的。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