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375.0164 ms
共 208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鬼神之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鬼神之德是指鬼神的性情功效。〔中庸〕第十六章載:「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是說鬼神的作用,及於一切,但無聲無形,人不能測。人不能對鬼神有所聞見,但卻齋戒虔誠地膜拜,可見其作用之盛大。此處所謂的鬼神,或許是指陰陽氣化的作用,而並非一般所了解的鬼神。朱子注說:「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又說:「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這是從陰陽氣化的靈妙作用來說鬼神,神是氣之來而伸,鬼是氣之反而歸。
... |
一炁宗主(天德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炁宗主,為天德教尊奉之主神,一炁者,無形無名,為道之始,萬物之源,由炁化氣,氣炁相因,而水精成,受陰陽之磨擦,而五行分,天地闢,萬性合元以生,故一炁實為天地萬物之主宰,且為三界十方之主宰,執掌三期普渡,聖賢仙佛悉皆遵重,故尊為一炁宗主,又稱玄玄上人、清靜靜肅王佛、玄玄上帝、無形古佛、鴻鈞老祖、無形道祖、無量壽佛、混元聖祖、上帝、如來、真宰等。
清光緒二十年甲午歲臘月初八日,宗主以眾香妙國佛王之尊,發願普渡眾生,金身倒裝塵世,降生於四川省樂至縣,興隆場,蕭家灣,蕭氏有德之家,諱始,號無形道人,字昌明,六歲時,一病而逝,旋以道祖復體而復生,無形古佛分靈,即於斯時附體,未轉胞胎,... |
年高德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年高德劭」。見「年高德劭」條。01.漢.揚雄《法言.孝至》:「吾聞諸傳,老則戒之在得。年彌高而德彌邵者,是孔子之徒與?」(源)02.宋.魏了翁〈敘州蠲役記〉:「古之人,任大責重則心愈畏,年高德邵則禮滋恭。」
|
道德標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標準是最簡明的道德命令(moral imperative)的形式之一。同時是道德關係(moral relations)的要素,以及道德意識(moral consciousness)的形式。在某一方面言,道德標準是行為規則(rule);有時見於習俗;習俗經常在眾人中表現相似的行動,即把習俗當作道德律(moral law),這種道德律是所有的人必須服從的,也就成為道德標準之一。
道德標準要求每個人有義務與之符合,含著道德命令的力量。其中反映出道德意識與道德實踐。道德意識把道德標準的履行要求每個人應該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實踐。雖然各民族或各文化有不同的道德標準,甚至在一個民族或一... |
費德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權變理論Contingency Theory權變理論的研究自一九六○年代興起,尤其自一九七○年代開始,漸成為領導理論化運動的主流。研究權變理論成名最早且歷久不衰的學者,首推費德勒(Fred E. Fiedler)。他認為組織的生產力,既非情境的特徵亦非領導者的特質兩者任何單獨一方的因素,可以作圓滿的解釋,而是這二者之間交互作用有以致之。其交互作用情形如下圖表示之。如圖中所示,領導型式(leadership style)可分為任務導向(task-oriented)和關係導向(human-relation oriented...
|
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理與臨床密切配合。「教育」是古今中外百年樹人之偉大事業,殷望我在校師生及畢業校友,均能秉持校訓「仁心德術、博施濟眾」之理念,發揮「燃燒自己、照亮別人」之崇高理想,為國家、社會恪盡一己之心力。 校訓本校創辦人遠東關係企業董事長徐有庠先生,為配合國家經濟建設之需要與回饋社會之心願,於民國五十七年捐資籌創本校,手訂「誠勤樸慎」為校訓,培養手腦並用,術德兼修之各類工業發展所需之專門技術人才,以達育才報國之立校精神。 學院系所護理科復健科資訊管理科醫事檢驗科...
|
德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是一個中歐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由16個邦組成,首都與最大城市為柏林。人口約8,180萬人,是歐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德國亦是歐洲大陸主要的經濟與政治實體之一,為世界第5大經濟體,同時還是世界第2大出口國及第3大進口國。德...
|
馬丁.路德的教育改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丁.路德的教育改革發生於十六世紀的日爾曼地區。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是日爾曼地區威登堡(Wittenberg)大學的教授,也是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由於他主張直接閱讀〔聖經〕以了解教義,因此他親自翻譯德文本的〔新約聖經〕,而每個人都需接受基本的教育就成了必要的事了。可是他所主張的教育,除了有宗教目的,還包括了實用價值(即公民教育)。雖然他想透過教育來達成宗教改革的目的,但仍強調即使不為宗教目的,也仍應辦理教育。他說:「即使沒有靈魂這回事,也沒有天堂和地獄,若純粹只從世俗的事務來考量,仍需要有好的學校來教育我們的子女。如此才會有男人來治理國家,女人來處...
|
道德與法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與法律包括「道德」和「法律」兩個單獨名詞,各自有其意義;在將兩個名詞合而為一後,這個複合名詞,即道德與法律的意義,是以二者的關係為主,解釋其意義,要從二者所以關聯在一起處來看。首先在於二者的目的和功能有相同之處,其次是有一個在前,一個為繼的連帶關係,第三是二者有互依之處。
從道德與法律共同的目的和功能看,最好暫且放棄道德論的形上觀點,而從實際方面著眼,則道德與法律的關係,不必用過多的言辭論辯,可以昭然若揭。那麼從實際方面著眼,就要以人類群居的必然為起點。這一點是業經公認的,理由是人不能離群索居,若沒有別人的幫助,一個人無法單憑自己的能力,而可以滿足生活「所必須」的事物。道... |
中庸之道(亞里斯多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中庸之道(Mesotes)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的理論邏輯論證中,譯為「中間性」,但其哲學意義以譯「中道」或中庸之道較妥。
亞氏在〔尼各馬科哲學〕(Ethika Nikomokkeia)一書中指出:任何事情都有過度、不及和中間等三種情況,「過度」與「不及」常常會破壞道德品質,只有位於中間的「中道」能保存道德品質;而「德性」就是那種可以使人成為善良,並使人能夠出色運用其功能的一種品質,其本性就是「適得其中」。他說:「德性就是中道,是對中間的命中,是最高的善和極端的正確。」 亞氏進而說:一切有識之士,都在避免過多和過少,而選取...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