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5.906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時期攝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同一物體或地區作多次不同時期的攝影。從不同時期拍攝的像片上,可觀察到物體或環境隨時間的變化,瞭解作物的生長現象、都市的變遷、海岸或河川的變更以及天然災害的概況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時、日,或經約定的時、日。如:「時期」、「日期」、「限期」、「後會有期」。唐.李益〈江南詞〉:「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元.白樸《牆頭馬上.第二折》:「我今日與小姐赴期去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候,一段的時間。如:「現時」、「古時」、「那時」。
一定的時間。如:「按時」、「準時」、「限時」。
機會。如:「時機」、「時來運轉」。
經常。如:「時常」、「時時」、「學而時習之」。
偶爾。如:「時好時壞」。
現在的、當前的。如:「時弊」、「時裝」、「時事」、「時局」。
量詞。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一時為六十分。如:「這件事不是一時三刻的時間就可以完成。」
艾瑞克森(E._Erikson)人格發展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誌生命誕 生的怒吼。"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衝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制兒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範的任務,即養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
佛洛依德(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及未能順利度過此階段時,可能產生的人格特性。(1)口腔期(oral stage):發生於0-2歲。此時期的性感區為口腔,也就是嘴巴、嘴唇和舌頭。嬰兒主要靠吸吮、吞嚥等活動刺激得到本能性快感。這時母親的乳房是最重要的快樂來源。1.口腔接受期(oral-receptive substage):由吃和將東西置於口中而獲得滿足。若提早斷奶或未餵食母乳,則可能留下許多後遺症,造成不良影響例如酗酒、嗜煙、咬指甲、暴食。2.口慾攻擊期(oral-aggressive substage):喜歡咬及嚼東西,發展不良則傾向憤世嫉俗、冷酷,喜...
否極泰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愁,潛心研究《易經》中的天人之理,推演伏羲氏的八卦為六十四卦,並為之作卦辭和爻辭。後來他人生中的困厄時期終於結束,他也得歸故里。由此可知,人生的禍福都是天道循環,只要能夠積極面對,不懷憂喪志,一旦困厄結束了,順遂的日子必然到來。越王句踐接受了臣子們的勸諫,在吳國忍辱負重地事奉吳王夫差,終於得以歸國,更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不斷地壯大國勢,終於滅吳,報仇雪恥。後來「否極泰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否終則泰」演變而出,比喻情況由壞逐漸好轉。
守株待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故事周朝時期,宋國有一位農夫,此人篤實的近乎愚蠢,可是他人雖笨,工作卻很勤快,生活雖不富裕,倒還過得去。他的田裏種有棵樹,有一天在耕田時,他看見一隻兔子奔過來,沒看準前方是否有障礙,便一頭撞到樹幹上死了。農夫因此不勞而獲地得到一隻兔子。回到家後,農夫心裡想著:如果都可以這樣得到撞死的兔子,就可以不用再辛苦耕作了。從此,他整天枯守在樹幹旁邊,以求兔子自己送上門來。可是,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隻兔子撞到樹幹上,而農夫的行徑卻在宋國被傳為笑...
克紹箕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禮記》是儒家典籍的一部分,為十三經之一,內容多是孔子的弟子及後學所記。書中所記載的,都是上古時期的禮俗儀式和儒家理想中的政治制度。這些制度和上古時代的人民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實體的禮俗早己不合現代實用,但是其中所蘊含的智慧與理念,卻仍可作為後世的參考。在《禮記.學記》中提到,古時候好的鐵匠的兒子,必須先學習縫合袍裘、獸皮,做為日後學習鑄冶鐵器的基礎;而一個製造弓箭的能手,他的兒子要先學習用竹子、柳條來編製畚箕,為學習造弓奠下根基。如此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學習,後代子孫自然能夠學會前人的技術,並發揚光大。後來「克紹箕裘」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能夠繼承父業,亦用於比喻能繼承師...
摩頂放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戰國時期是個百家爭鳴的時代,許多思想家都提出自己的學說主張,以期能對治理國政有所幫助。而戰國時候,楊朱的貴己學說和墨子的兼愛學說恰巧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孟子》書中就很清楚扼要地指出了兩人思想的差別。孟子說:「楊子主張為我,一切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打算,即使是拔出一根毫毛那樣微小的東西而對天下有利,也不肯做。然而墨子的兼愛主張,卻是一種平等之愛,縱使是磨禿了頭頂,走破了腳後跟,只要是有利於天下的事,他便會奮不顧身地去做。」後來《孟子》原文中的「摩頂放踵」,就用來比喻捨己救世,不辭勞苦。
韋編三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出處2 語譯3 故事4 相似詞5 相反詞6 例句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 語譯 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故事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來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相似詞 刻苦治學...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