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8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690.828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因地制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漢.趙曄《吳越春秋.闔閭內傳》載,伍子胥本為春秋楚國大臣,後因楚王聽信讒言,殺了他的父親及兄長,於是逃往吳國。他逃到吳國後,為替父兄報仇雪恨,便輔助吳王闔閭伐楚稱霸,並因而受到重用。有一次,闔閭向伍子胥請教治國之道,伍子胥建議他要先修築城牆,加強戰備,充實糧倉,添製武器,闔閭聽了點頭稱是道:「夫築城郭,立倉庫,因地制宜。」意思是說:修築城牆,充實糧倉等這些事情,都可以依照我國的實際條件去執行。後來「因地制宜 」被用來指根據不同環境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妥善辦法。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弦為例,說明如果應該更換弦而不更換,就算是最好的樂工也無法彈奏,以此強調如果制度沒有更改,就算有賢人治國,也無法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易轍」則是出自《晏子》,晏子治理阿地三年,結果民怨四起,齊景公知道了,就召見晏子問他是怎麼一回事,晏子就回答,因為他端正社會風氣,所以心懷邪念的人就有怨言;表揚節儉的人,懲罰偷竊的人,所以懶惰怠慢的人就有怨言;因為不畏強貴,一視同仁,所以豪富權貴就有怨言;禁止官員濫用公帑,所以下屬們就有怨言;事奉貴族不能超過禮制的規定,所以貴族們就有怨言。由此可見,這些人之所以讒謗晏子,並非因為晏子治理不好,而是因為晏子的改革,讓他們既得利益受損,所以才說壞話攻擊他。晏子又請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道理、法則。《詩經.小雅.巧言》:「秩秩大猷,聖人莫之。」漢.鄭玄.箋:「猷,道也。大道,治國之禮法。」
根深蒂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根深蒂固」原作「深根固蔕」。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這句成語出自《老子》第五九章。老子認為:修身養性,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愛惜精神和智識而不耗散,將天早就賦與的德,再不斷加以累積。德越積越厚,就沒有事不能克服。事事都能克服,就無法測度他的極限,力量大到無法測量,就可以治理國家。掌握治國的根本,就能夠使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將根札深,穩固基礎,持久長生的道理。後來「根深蒂固」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根基堅固,不可動搖。出現「根深蒂固」的書證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他們做得興頭的,都是有根基,有腳力,親戚滿朝,黨羽四布,方能夠根深蒂固。」
扣槃捫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盲人不知日的形狀,人告以日形如銅槃,他敲銅槃而有聲;後聞鐘聲,即以為日。又有人告以日光如燭,他摸燭而知形狀;後摸籥,也以為日。典出宋.蘇軾〈日喻〉。後用來比喻認識不確切而產生誤會。宋.王開祖〈儒志編.序〉:「言皆治國修身之要,見匪扣槃捫燭之為,如斯人者,豈易得哉!」
如膠似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犯錯的時候可以規勸他;當君王不行仁政時可以離開他;當兒子做錯事時可以責備他,這是第二件。可以告訴君王治國的道理;可以幫助朋友解決困難,這是第三件。」子夏又問:「那麼三件麻煩的事又是什麼呢?」曾子回答:「年輕時候所學,年老時卻忘了,這是第一件;事奉君主有功,卻輕易地叛背君主,這是第二件;結交了很久的朋友,卻中途和他絕交,這是第三件。」子夏聽了,很佩服地說道:「說得好啊!謹慎地遵守一句好話,勝過讀一輩子的書;而能事奉一個賢君,比治理萬民的功績更大;這些道理每個人都應該了解。我以前很愚昧,不了解耕種的道理,所以我所種的田,一年都沒有收成;土地尚且如此,何況是人呢?以誠待人來交往,就算是原本疏遠的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安撫。通「敉」。《史記.卷四六.田敬仲完世家》:「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
不足掛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臣不准擁有兵士,現在陳勝起兵,就是謀反,其罪當誅。」胡亥聽了之後很不高興,認為這些儒生們是在指責他治國無方,才會導致陳勝叛變。叔孫通看到胡亥變了臉色,心想不妙,便趕緊上前說道:「你們都說錯了。今日天下已經統一,且皇帝英明,領導有方,讓人人團結一心,怎麼有人膽敢造反呢?陳勝他們只是一群強盜流氓罷了,各地郡守正在追捕他們,抓到之後就依法論罪,不值得把他們放在嘴裡來討論啊!」胡亥聽了叔孫通的話以後十分高興,便厚賞叔孫通。後來《史記》原文之「何足置之齒牙閒」演變成「不足掛齒」這句成語,指人或事物輕微,不值得一提。
一舉兩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戰國時候,因為楚國斷絕與齊國的盟友關係,因此齊國打算出兵攻伐楚國。陳軫則向楚王建議:「可以割地給齊國,以求得調解;又能因此向秦國講和。」於是楚王就派陳軫前往秦國,秦王對陳軫說:「你以前曾在秦國任職,說起來我們算是舊識。因為我沒有治國的才能,所以你後來就離開秦國,到楚國去了。現在齊、楚即將互相攻伐,我如果出兵相救,也許有利、有弊。你現在不能只為楚王計謀,應該也要有其他的方法來為我策畫一下。」陳軫就舉了管與的例子回答秦王:以前有兩隻老虎為了爭食一個人而相鬥,管莊子看到了,就要將牠們殺死,這時管與卻阻止說:「兩隻老虎互相爭鬥,結果必定是大的受傷,而弱小的死亡。既然如此,你等老虎受了傷再殺牠們,就可以...
橫行霸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接見時,兩人越聊越投機,不自覺地越坐越近,一連好幾天都不厭煩。這裡的「霸道」指的是不顧仁義,以威權統治國家。經過後人沿用,則引指做事蠻橫不講理的意思。後來這兩個典源被合用成「橫行霸道」,用來形容凶橫不講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