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7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9.486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患得患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語本《論語.陽貨》:「鄙夫可事君也與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形容人的得失心很重,在沒得到以前怕得不到,得到以後又怕失去。《宋史.卷二八三.王欽若傳.論曰》:「竦陰謀阻,鉤致成事,一居政府,排斥相踵,何其患得患失也!」
刻舟求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8.《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六回:「謎不能這等老實,總要從旁面著想;其中虛虛實實,各具神妙;若要刻舟求劍,只能用朱註去打四書的了。」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鏡花緣》第八一回:「掌紅珠道:『他這單子我們的究竟不知可是。倘或不是也說是的,將來倒弄的以訛傳訛,這又何必。』」
瓜田李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處嫌疑間。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意思就是說:君子為人要光明磊落,因此要儘量避開一些會引起別人疑的舉止。這種舉止就像走經瓜田,如果彎腰去整理鞋子,就難免會讓人懷疑:是否在借此來掩飾偷摘瓜果的行為呢?同樣的,走到李子樹下,如果舉手來整理頭上的帽子,難免會讓人起疑:是否在借此而偷採樹上李子呢?如果我們走經瓜田不納履,來到李樹下,不正冠,自然就不會引人疑了。後來就從這首詩演繹出「瓜田李下」這句成語,成為「惹人嫌疑」的代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預料、想。《孟子.離婁上》:「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新唐書.卷一三八.李嗣業傳》:「虜不虞軍至,因大潰。」
放蕩不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擔心死後要承擔莫須有的罪名,於是就在獄中上書梁孝王,列舉許多古代的君王、賢人,他們彼此之間的信任或忌,都為國家帶來了不同的影響。而當今的國君,也沉湎於阿諛諂媚的言詞之中,牽制於姬妾近侍的包圍之下,使得「不羈之土」─那些賢能而不受拘束的士人,宛如良馬與牛同槽共食一樣,賢愚不分。這也是周朝隱士鮑焦之所以對世道忿恨不平,對富貴毫不留戀的原因。因此他勸諫梁孝王,不要聽信小人的讒言,應該與賢臣們肝膽相照,共同治理國政。梁孝王在看了這封書信後,就派人把鄒陽放出來,並且成為他的貴賓。後來「放蕩」和「不羈」典源被合用成「放蕩不羈」,用來指豪放而不受拘束。又被用以形容行為放縱隨便,不加檢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不顯明。如:「隱晦」、「詞句晦澀」。《鏡花緣》第八○回:「妹子以為此謎做的過晦,即使姊姊精於歧黃,也恐難。」
既往不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春秋時,孔子有個學生名叫宰我,能言善道。有一天,魯哀公問宰我:「土地神的牌位要用什麼木材比較好?」他回答說:「可以參考古人的作法,像夏朝時是用松木,殷商時期多用柏木,而周朝一般都是用栗木,意思是要讓人民『戰栗(通「慄」)』。」孔子後來聽到宰我這番話,覺得他隨便測古人的用意,毫無根據,十分不妥當,就說:「已做過的事就不便再解說了,已經完成的事也不便再挽救,而對已經過去的事更不便再去追究是非。」意思是要宰我說話小心,對沒有把握的事不要亂加臆測。「既往不咎」就是出自典源文中的一個成語,表示對過去的錯誤不再追究責難的意思。
鳥盡弓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世襲封為淮南王。他善於文辭,受漢武帝寵愛。武帝曾命他作一篇離騷賦,他僅花一個早上的時間就完成了,文思敏捷,可見一斑。劉安與門下食客、方士合著《淮南子》一書,內容多為道家思想,並融匯了先秦各家的學說,今日僅存內篇,餘皆散佚。後來劉安因為謀反的計畫洩露,自縊而死。《淮南子.說林》中提到「狡兔捕獲了,就把獵犬烹煮來吃;高飛的鳥射盡了,就將弓箭收藏起來」,意思就是事情成功之後,有功之人已無利用價值,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反因才能出眾,受到忌,而遭到殺害或疏遠。後來「鳥盡弓藏」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事成之後,有功之人卻遭到殺戮或疏遠的命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忌、不相信。如:「懷疑」、「半信半疑」。《史記.卷八六.刺客傳.荊軻傳》:「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