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006.361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道德認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道德認知是指對道德問題的認識。有關道德認知的可能性,自希臘哲人蘇格拉底(Socrates)以迄當代牛津哲學家萊爾(Gilbert Ryle, 1900~1976)都曾反覆討論。因此道德是否可認知,及道德的本質為何等問題,一直是道德哲學中爭議的問題。
  道德認知發展學派秉持著道德可認知的預設,強調道德認知發展的歷程。如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認為道德認知發展可分為道德前期、道德成規期與自律期。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在一九三二年出版的〔兒童的道德判斷〕一書中,亦發現道德判斷的發展經歷無律、他律與自律三個時期。一九...
  〔教育目標之分類:認知領域手冊〕一書,是布魯姆(B.S. Bloom)一九五六年所編著的一本書。布魯姆從事教育目標的分類研究,發現大量的教育目標是屬於認知領域(cognitive domain)的範疇;認知領域中的知識即是事實之知。他以為認知領域的六人層次如下圖。
  
  前述六個層次最基層為知識,為以上各層次的基礎。第二層為理解,是植基於知識之上的。第三層為應用,是以理解為基礎的。第四層為分析,應用為基礎。第五層為綜合,是建基於分析之上。第六層為評鑑,前述的五層均為其基礎。知識的層次由低而高;較低層次培養的能力,是較高層次知能之基礎。前述六人層次之中,各層次又均...
認知結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結構有二種釋義:
  1. 指個人對人、對事、對物或對社會現實的看法;其中包括客觀的事實、主觀的知覺,以及兩者組合而成的概念、理解、觀點與判斷等。換言之,是個人對某一事象的認知結構,也就是他對該事象的認識或經驗。
  認知心理學家們視學習為個體對事務經由認識、辨別、理解,從而獲得新知識的歷程。在此歷程中,個體所學到的是思維方式,亦即認知心理學家所謂的認知結構。個體在學習情境中,運用其已有之認知結構去認識、辨別,以至理解各刺激之間的關係,增加自己的經驗,從而改變(擴大或提升)自己的認知結構。
  2. 與認知基模同義。按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
認知層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J. Piaget)以臨床觀察或個別晤談的方式,探究兒童認知能力的發展時認為,在兒童心智發展過程中,智慧並非突然出現,而須在自然連續的發展過程中運用成長。因此皮亞傑提出認知發展理論說明認知發展過程中,不同發展階段的認知能力層次的特徵。皮亞傑將認知發展階段分為感覺動作期、前操作期、具體操作期、及形式操作期。每一階段具有不同的認知能力層次。
  1. 感覺動作期:從出生到兩歲的嬰兒屬此一階段。本期的嬰兒多半依靠身體的動作,以及經由行動所獲得的經驗來建立其對周圍世界的認知。具備有物體恆存概念,是本期嬰兒認知階段主要的成就。
  2. 前操作期:從兩歲至七歲...
布魯姆(B._Bloom)的認知分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布魯姆的認知分類(Bloom’s Cognitive Taxonomy)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B. S. Bloom)把教育目標分成情感的、動作技能的、認知的這三類。上述三類目標的每一類又排列成由低到高的幾個層次,其中教學的認知目標可分成六級:1. 認知:對知識的再
認知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教學是指將認知心理學之原理、方法、測量等應用於教學設計及教學中。認知教學的進行常需先分析學習材料,確認學習材料時的認知歷程,並比較專家(expert)及生手(novice)在認知歷程中的差異,再根據這些資訊設計適當的教學策略,採用認知心理學常用的方法評量教學後之成果。
  傳統受行為主義影響的教學取向,認為學習是由增強後的不斷練習所產生的行為改變,因此教學的重點在刺激出現後,針對正確的行為反應設計加以增強。認知取向的教學則強調個人即使沒有外顯行為的練習或增強,也可由建構新的意義、新的解釋而主動地改變對經驗的知覺。因此教學的原理不是在學習者的腦裡填充知識,而是要使學習者處在一種...
後設認知經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後設認知經驗係指個人經由後設認知後所感受的情感、動機和經驗;這種經驗可以促使修正或監控知識,而產生自我調整能力。例如,個人感覺到學會某樣東西後,獲得知識的喜悅感便是一種後設認知經驗。因此後設認知經驗是個人在意識或半意識狀態下,直接對認知歷程作反應;是屬於此時此刻對認知活動的情緒反應。傅來福(J.H. 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提出一個認知監控模式說明後設認知經驗與認知目標、認知行動、後設認知知識的覺知之間具有交互關係。因此,後設認知經驗即為個人從認知活動中,對認知目標的認識,採取認知行動及方法,形成後設認知知識的覺察與感受。
認知發展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定義2 認知結構與基模3 組織與適應4 關鍵字5 出處 定義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被公認為20世紀發展心理學上最權威的理論。其最大的貢獻是在兒童的認知發展與道德發展這兩方面。皮亞傑不採用當時心裡主學主流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所強調控制實驗及數據資料統計結果推論解釋方法,而是指對個別兒童在相當自然情境下細密地、連續地觀察記錄他們對事物處理所展現的智能性反應,從而非希兒童的智能表現與其年齡的關係。他對兒童心智活動的解釋是,兒童的思維或心智活動異於成人...
認知行為改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早期服膺行為主義的學者,採古典制約學習或操作制約學習理論來解釋學習歷程或行為的養成;由簡單的行為動作到複雜的行為表現,均強調機械式的刺激反應的聯結,而且有賴外在的增強作用來配合。行為主義的這種機械觀受到許多嚴厲的批評,於是促使行為主義的蛻變,由原來的S-R改為S-O-R,亦即開始注意到個體內在的歷程或內在的因素。在應用行為分析領域中經常使用的行為改變技術,也隨著改變,不再忽略認知的因素。因為新近的認知論學者認為,「個體的困擾不是來自事情本身,而是自己對事情的看法」、「不合理的思考信念是構成個體情緒困擾的主因」,因此認知因素對行為改變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要導正不當的行為習慣,不但要由行為改變...
認知監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知監控是指人們對於自己認知歷程的覺知與控制。傅來福(J.H. Flavell)曾主張認知監控是下列四類現象交互作用而成的:(1)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2)後設認知經驗(metacognitive experience);(3)目標或作業(goals or tasks);(4)行動或策略(action or strategies)。後設認知知識指個人所儲存的有關人的、認知作業的、認知目標的、認知行動的及認知經驗的知識,如一個中學生知道自己的數學比國文好,這種情況和他的大多數同學不同。後設認知經驗指伴隨著認知活動的任何可意識到的認知或情緒性經驗,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